苏格拉底的申辩(66句)

2023-07-21 02:45:00 阅读:

苏格拉底的申辩

1、  柏拉图伪作也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以下著作被认为是后世伪托的作品: (苏格拉底的申辩)。

2、而柏拉图和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则是标准的正人君子,但是在柏拉图那里苏格拉底更像是一个纯粹的哲学家,不管不顾,总是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而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就更接地气,喜欢给周围的人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建议。

3、苏格拉底最著名的弟子,正是他最早将“哲学”(philosophia)一词转变成为术语。他写作了大量对话,基本上都以苏格拉底为主人公,但并不一定都是如实记录苏格拉底的言行,很多是他自己对各种哲学问题的思考。

4、苏格拉底在七十岁高龄的时候被自己的同胞公民起诉,柏拉图记载了苏格拉底在法庭上,为自己做的辩护演讲,当时至少有500多个雅典人在场见证,我们也就有理由相信,柏拉图这里的文字很可能不会与苏格拉底实际说的话有太大出入。

5、而我,诸位,在这方面兴许也与大多数人大相径庭,如果非要说我更智慧那么一点点,大概就在于此吧:既然我不大懂得冥府里的事情,我就认为自己不懂。但我却深深地懂得,对那些(比自己)更高的——无论神还是人——行不义,不服从他们,那就是不折不扣的恶和耻辱。(苏格拉底的申辩)。

6、这个案件的疑团在于,起诉苏格拉底的那个年轻人跟苏格拉底并不认识,无冤无仇,他干吗要起诉苏格拉底呢?即使雅典人民觉得苏格拉底是个危险人物,把他流放了不就行了,为什么非要判一个70岁的老人死刑呢?就是不判他死刑,他又能再活几年呢?

7、说:「这就不对了,你刚才不是说:『虔诚就是做所有神都喜欢的事。』现在怎么变成了『一件事情有了虔诚这种性质,所以神喜欢』呢?」

8、  前苏格拉底时期,即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中叶,成熟的“逻各斯”冲出史诗和神话的外壳,成长为一种独立的思想,古希腊精神世界由此产生了一幅理性的哲学新图画。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对自然本体论表现出特殊的偏好,他们感兴趣的是自然事物的抽象原则与规律,文学活动还没有被他们纳入专门的兴趣范围,在他们的著述中几乎看不到任何当时文学活动的评价;他们偶尔评价文学现象时,使用的也往往是非文学的标准。这个时期的文学思想从整体特征来看是形式主义的。

9、  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在事物的运动中发现了节奏:青春年老、日夜晨昏、上升下降、欢乐痛苦、幸福灾难,并在节奏中发现,事物在流转与变化中始终保持着深刻的连续性与统一性,即整体的和谐状态,于是他们尝试用“和谐”解释一切艺术现象。

10、所以,既然我信神灵——诚如你所说,又假如那些神灵就是某种神明,那么,这完全就是我说你在“出谜语拿我们寻开心”所表达的意思:你说我不信神,又说我信神,因为我毕竟信神灵。再说,如果神灵乃是神明的子嗣,也就是要么与宁芬仙子、要么与其他某些女人所诞的某种众子——据说神灵的确就是她们生的,那么,有哪一个人会信神明的子嗣,而不信神明?因为这与如下说法一样奇怪,好比有人相信马和驴的孩子,即骡子的存在,却不相信马或驴的存在!

11、换言之,“爱智之学”的重点不在于智慧,而在于爱。

12、苏格拉底说,我也没有带坏年轻人啊。我怎么可能有意地带坏年轻人呢?谁愿意跟一帮坏人在一起呢?要是我把年轻人带坏,又天天跟年轻人混在一起,那我不是有毛病吗?

13、苏格拉底认为,好好生活就是要注意使自己的灵魂变得更好。无论花费多少金钱,如何修饰容姿,都无法使内在的灵魂变得更好。唯有促使灵魂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灵魂才会变得优秀。 

14、他先去访问被大家认为智慧的政界精英,他发现这些人认为自己智慧实际上并不智慧,最终的结论是——政治是一个和智慧毫无关联的职业。

15、在苏格拉底看来,如果让他停止哲学讨论,停止反思,停止对自己和他人灵魂的拷问和检审,那么这样的人生根本就不值得过,那无异于把人变成行尸走肉,无异于把活人变成死人。

16、文中借苏格拉底之口和人讨论正义,分析个人正义与城邦正义之间的互通性,系统地阐述了正义的概念。柏拉图设计并展望着心目中理想国度的蓝图,提出在“理想国”中才能真正实现正义。

17、但申辩并没有挽救苏格拉底的性命。他最后被判处死刑。苏格拉底之死和耶稣之死,为西方文明打下了两个基本色调。而苏格拉底之死之所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的核心事件,首先归功于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

18、公元前371年底比斯军在伊巴密浓达指挥下,大败斯巴达。

19、从苏格拉底自己的话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他其实很清楚,自己只要按照雅典人喜欢的方式说话和行事,就完全可以被无罪开释,但是他却自愿选择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哲学的生活方式,不惜用生命和自己的祖国抗争到底。

20、此时的雅典,民主派刚从“三十僭主”的血腥残暴的寡头统治下夺回政权;

21、柏拉图作为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以苏格拉底作为主角写作多部对话,并对苏格拉底进行辩护,例如《理想国》(开篇即指出对苏格拉底不信神的指控是不合理的,参加对女神的献祭为开场)、《申辩篇》(苏格拉底为自己的辩护,拒绝支付赎金,牛虻等)、《斐洞篇》(苏格拉底死前最后一场对话,论述灵魂不死)

22、苏格拉底向我们伸出手来,说:来来来,不要怕,慢慢地往前走。这种不断地拷问自我的过程,让人觉得战战兢兢,但又极其刺激。这是一种跟自己死磕的大无畏精神。

23、我想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柏拉图著作,吴飞翻译/疏的《苏格拉底的申辩》(华夏出版社,2017年)。

24、就是要在雅典找到比自己更加有智慧的人,然后告诉这位祭祀:「你看,他就比我更有智慧。」

25、  《智者篇》《政治家篇》《斐利布斯篇》《法律篇》《理想国》

26、这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个「立刻投票」的制度,这是雅典民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不管是公民大会上的辩论还是法庭辩论,听众都没有时间进行充分的思考,更没有时间进行广泛的商讨,而是要立刻做出决定,这也就导致人们往往会诉诸各种情感而非理性做出决定。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苏格拉底的死刑判决。

27、那么,他的职责岗位是什么呢?即“马虻”之职,向人们播撒爱智之火种,呼唤人们去追求世间真理与社会至善。既如此,他又如何能因贪生怕死而背离自己信仰,行不义之事呢?因此,死亡不可避免。

28、  苏格拉底把他对人的哲学思考运用于文艺领域,引起了文艺创作原则与批评标准的根本变化。苏格拉底的文学思想大体保持在文艺伦理学的范围内。

29、提到苏格拉底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并不陌生,假如要说出几位「哲学家」,苏格拉底大概是能想到的前三个名字之一。

30、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31、在我看来,在审判台上的苏格拉底无意于证明自己是否有罪,他更是借公审之契机,向雅典公民阐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试图去唤醒他们的灵魂。他向雅典公民阐述了自己对神谕的深刻思考——神谕绝非直接表达、浮于表面之意,它像是一个令人难解的谜,遮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其真正的意旨要穿过层层面纱后才能理解。

32、公元前347年春季(三月?)去世,遗嘱对用于校舍的房产,不许出售、转让。留下四家奴,释放一奴隶,财产很少。

33、公元前385年苏格拉底案的平反:立苏格拉底雕像。

34、柏拉图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一个初步的解说。

35、雅典是最早的民主国家,苏格拉底是雅典最伟大的哲学家,结果这个民主国家还把自己最值得自豪的哲学家给判了死刑。这是为什么呢?

36、打破“哲学书太难”困境,零基础也能读懂的超人气哲学入门书

37、“雅典人,我虽然非常敬重和热爱你们,但我宁可服从那位大神,而不是你们,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只要我能够,就绝不会停止热爱智慧,也就是劝勉你们,用我习惯的说话方式向我时不时碰到的你们当中的任何人指出:‘最优秀的同胞们,你们作为雅典人,也就是在智慧和精神力量方面最伟大也最著名的城邦的人,居然只去关心如何才能赚取尽可能多的钱财、名望和荣誉,却既不关心也不思考明智、真理以及如何让灵魂尽可能变得最好,难道你们就不感到羞愧吗?’

38、这两项罪名在当时都是非常严重的,其中的任何一项都足以要了苏格拉底的命。为此,雅典组成了一个最大规模的法庭,即由501名审判官组成的法庭对苏格拉底进行审批。

39、从中获得利益的人说它公平,而被剥夺利益的人则会觉得不公正,因此正如刘星老师所说:价值判断这东西,有时就是见仁见智。这也导致了某些西方人对待自己认为不好的法律的慎重,以维护理性和秩序。

40、  模仿说是从古希腊时期审美活动“和谐说”发展而来的。

41、既然苏格拉底自认为无罪,且按照当时雅典律例,只要他放低姿态,让亲友乞求陪审团的怜悯便可有生的机会,为何他却甘愿赴死?

42、“苏格拉底,我们这次不会听信安虞托斯,而是打算放过你,然而,须得以此为条件,那就是你不得再花时间搞你的那种研究,也不得再搞哲学,而如果你被抓住还在搞那些名堂,你就得死”——那么,如我刚才所说,如果你们以这些为条件放过我,我就会对你们说:

43、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是他的代表作,涉及到了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哲学等多个领域,思想博大精深,几乎代表了整个希腊的文化。2015年11月,《理想国》在英国“学术图书周”中,被评为最具影响力的20本学术书之一。

44、在古希腊,人们凡是遇到什么重大的事情,都会去求神问卜,而在所有求神谕的地方里面,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地位最高,这里的女祭司就是代神立言的人,被认为对人间的事情拥有至高的权威。

45、尽管最后或许并未找到这些关于“正义、虔诚、勇敢”等概念的定义,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思考、省察,无限向至善的目标接近。正是在追寻智慧与真理的过程中,人们不断的看到自己的边界,从而学的越多就会发现自己所知的越微不足道,此为“自知无知”。

46、记得以前中学学哲学的时候,苏格拉底的名言是,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而柏拉图的观点是,人甚至一次都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由此都可以看出,柏拉图比他的老师思想更加激进。

47、这里需要给补充一点背景知识: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

48、  第亚里斯多德明确限定了文学模仿的对象范围,亦即文学作品的题材范围。“诗人……必须模仿下列三种对象之一: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是指历史或现实题材;“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是指神话或寓言题材;“应当有的事”,是指理想的虚构题材。

49、所以,雅典人,这一点我已经说得很清楚:这些事情无论大小,美勒托斯都从来“没能托思”过。不过,美勒托斯,还是要请你给我们说说,你为什么认为我败坏了青年?莫非显然就在于你写的诉状中提到的,我教他们不信城邦所信的神,而是信另外的新神灵?难道你不是说我因为教他们这些东西而败坏了他们?

50、我们对那些变换的、流动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对它们只有意见或看法,我们唯一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们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因此,知识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错误的知识。但是意见是有可能错误的。

51、海勒丰回来,就把这话告诉了苏格拉底。如果你是苏格拉底,当你听到神谕说你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你会如何反应?很多人会欣喜若狂吧,赶紧发个朋友圈,好让大家点赞。那么,苏格拉底是怎么反应的呢?

52、  这样,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观帮助他实现了模仿从自然向精神领域的过渡,使文艺创作的原则发生了更新,这一新的创作原则经由柏拉图的中介,在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体系中得到完善,成为西方历史上牢不可破的文艺本质观念,直到19世纪才被动摇。

53、  苏格拉底之前,二元论的观念尚未形成,各种事物都是同质的,这类似中国人所谓的“天人合一”观念,这是早期人类思维尚未分化的共同特征,神人同形同性,神是人的肖像,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们没有那种对于不可见的世界的神秘感觉,一切都是迁移和流转,因而艺术毋须进行解释性的创造,只需再现性的模仿即可。关于这一点,亚里斯多德在《物理学》中指出,艺术所以模仿自然,其根据在于万物的起源都是互相关联的,从而它们的活动和结果也是如此的。如果艺术能够造成自然事物,它就一定要象自然那样来活动。19因此,古希腊人对任何不能用可见方式加以模仿的事物都不相信,在他们看来,文艺所再现的只不过是日常生活中的现实事物而已,而这些艺术所表现的日常现实事物同人的关系,也正是普通知觉对象同人的关系。因此,艺术的本质即在于它同日常经验范围内事物的关系是一种模仿关系,说白了,艺术是对自然实在的复制。模仿不过是人对他喜爱的东西想接近而进行的一种努力。柏拉图虽然超越了自然本体论的一元认识模式,由于他把理念设定为世界的最高本体,是万物产生之源,艺术不过是理念的映象和再现,因此,对艺术本质的认识仍然不得不用模仿说进行解释。模仿说的流行,使得希腊时期的哲人们对艺术与实在的关系都拥有一种朴素的认识,因而他们都对创造性或想象性的艺术抱有一种敌视的态度,这种情形直到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中才得以改变。

54、“这些能工巧匠们和诗人们有一样的毛病———因为能漂亮地完成自己的技艺,他们一个个就自以为在别的事情上,哪怕天下大事上,也是最智慧的———他们的这种自以为是遮蔽了智慧。”

55、公元前399年,希腊雅典,在这座世界上最早的民主制城邦里,501名陪审员进行了一场特别的审判。70岁的苏格拉底被指控“不敬神、败坏青年”的罪名。

56、ISBN978-7-5143-8586-1

57、但是如果他成功的话,同时也就证明了,祭祀的话,也就是神的话是错的。可神的话又是不容置疑的。

58、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59、游叙弗伦想了想,说:“做神喜欢的事情就是虔诚,做神不喜欢的事情就是不虔诚。”

60、苏格拉底在为自己的哲学生活方式辩护的时候,打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比方,他把自己比作一只「马虻(méng)」,也就是马身上的一种寄生虫。

61、这第一轮辩论之后,法官立刻进行投票,规则简单,哪边票多哪边就赢。

62、  毕达哥拉斯尝试用“数的和谐”解释万物美的根源,赫拉克利特则把艺术的产生归因于“对立的和谐”。毕达哥拉斯把和谐视为事物数量关系的形式化表现,“没有一门艺术的产生不与比例有关,而比例正存在于数之中。所以一切艺术都产生于数”,文艺作品中都存在着“某种比例。由于这种比例,它们达到了完美的和谐”这种哲学形式的研究模式,给文学研究走向科学化和形式主义提供了最初的参照蓝本。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前苏格拉底时期诗学匮乏的原因:美在和谐与形式,既然研究事物本身的形式关系就能获得美,那又何必舍近求远,去研究事物以外的东西如文学呢?

63、“先生,您可以向法庭申请流放的,咱们先保住命,后续再想别的办法。”

64、因为,诸位,我告诉你们吧,“怕死”这件事无非是自认为聪明,实则不然——不过是自以为懂得自己根本就不懂的东西罢了。因为归根结底谁也不知道,对世人来说,死没准在所有善业中实际上还是最大的恩典呢!而大家却害怕死,就好像很懂似的,以为那就是最大的恶!然而,这种自认为懂得自己并不懂的东西,岂不就是那种最应该谴责的无知吗?

65、此外,苏格拉底发现自己与五百人会议分歧严重,他是五百人会议其中的一个成员。8位军事指挥官被指控在亚吉努萨群岛附近的一次海战中玩忽职守。雅典军队虽然最后赢得了这场战争,但是他们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损失了25艘战舰和4000名士兵。8位被卷入这场损失惨重的战役的将领被要求受审判。但是五百人会议不是一个一个地确定每一位将军的罪责,而是被命令一次性投票表决这8个人是否全体有罪。起先会议抵制这一动议,认为它违反了正常的法律程序,但当检举人威胁说除了将军们还要起诉会议成员时,只有苏格拉底还坚持原来的意见,其他会议成员都屈服了。将军们后来被认定有罪,其中已被监禁起来的6人被立刻执行了死刑。

相关句子

珍爱生命的优美句子(123句)

珍爱生命的优美句子 1、人活着总是有趣的,即便是烦恼也是有趣的。——亨利?门肯 2、我们要学会珍惜生命,大家可能都知道没有了生命自然也就没有了我们。我们是父母辛辛苦苦拉……

虎年吉祥寓意好的四字成语(35句)

虎年吉祥寓意好的四字成语 1、     木星(即岁星)862年绕太阳一周,所以岁星约85年多走过一辰,这叫做“超辰”(刘歆提出)。此时,干支纪年也有使用,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

好词好句的摘抄(36句)

好词好句的摘抄 1、人活着活着就逐渐变成一只永远在寻找食物的狼,我们比狼更可悲的是狼懂得饱,而我们永不知饱,爪下的山鸡还没吃完,双眼就盯住了前方的野兔。 2、那意境。山……

关于天气的谚语小学(5句)

关于天气的谚语小学 1、天空灰布悬,大雨必连绵。天上拉海纤,下雨不过三。四周天不亮,必定有风浪。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日落胭脂红,无雨便是风。日落黄澄澄,明日刮大……

感动到哭的告白的句子(40句)

感动到哭的告白的句子 1、表白就是冒着以后连朋友都不能做的危险去赌以后能正大光明牵你手拥抱你爱着你的机会。 2、 因为有你,我变得充满活力;因为有你,我改变了生活方式;……

高情商的祝别人生日快乐(112句)

高情商的祝别人生日快乐 1、 颓废的是殷红的烧痕,发黄的手指和沉寂的心灵,比较在一个冬天眷恋爱。祝自己生日快乐。 2、那些把灯背在背上的人,把他们的影子投在了自己的前面……

一句祝福老师的话(105句)

一句祝福老师的话 1、我们都坐着,老师只有您站着!您站着的时候,我们看见了一棵参天大树,您挥动的手臂摇落了满树的硕果。我多想再一次注视您的目光让热情重新把我的理想点……

光彩夺目的意思(53句)

光彩夺目的意思 1、例句:解开来,只见一团绵裹着寸许大一颗夜明珠,光彩夺目。 2、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一:解开来,只见一团绵裹着寸许大一颗夜明珠,光彩夺目。 3、……

关于梅花的诗句(56句)

关于梅花的诗句 1、摩挲古藤杖,三友可同盟。梅花老厌纷纷渐鲜欢,爱花聊复客江干。(关于梅花的诗句)。 2、一声羌管无人见,无数梅花落野桥。元王冕《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

鼓励孩子加油的话简短(96句)

鼓励孩子加油的话简短 1、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家长鼓励孩子的寄语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但学习上不用心,比较顽皮,希望你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