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心学名言(43句)
王守仁心学名言
1、 我提出“心即理”,是要使得大家知道心与理是一个,于是就来心上作工夫,而不会去外面追求道德的积累,这便是真正的王道。这是我的立言宗旨。(王守仁心学名言)。
2、大意:用言语诋毁他人,这种诋毁是肤浅的。若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只是夸夸其谈,虚度光阴,浪费时日,这是在诽谤自己,这样就严重了。(王守仁心学名言)。
3、夫美质难得而易坏,至道难闻而易失,盛年难遇而易过,习俗难革而易流。
4、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
5、 总有人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王阳明则告诉我们,没有任何一个人是一无是处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美好的东西、珍贵的品质。
6、部分文章、图片来自于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7、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王守仁《传习录》
8、(译文)与朋友谈论学问,必须婉转曲从谦虚下问,与之宽和相处。
9、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10、王阳明一语道破天机——那只是因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结果,恐惧得到坏的结果,于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颗本来能泰然处之、平和应对的心。起伏得失本是常态,尽力而为、顺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态度。
11、原句:凡人忿懥,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
12、原句: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13、感悟:这种状况恐怕比较普遍——一个忙惯了的人,一旦闲下来就会百无聊赖、无所适从,无聊得要死。人这样,心也是这样,平常胡思乱想惯了,脑筋就闲不下来,吃饭时、睡觉前也会胡思乱想。
14、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王守仁《大学问》
15、大意: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损。
16、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心体明即是道明。
17、 故我说个心即理,要使知心理是一个,便来心上做工夫,不去袭义于义,便是王道之真。此我立言宗旨。
18、只要你时刻擦着自己的心,让自己的良心不被人欲所遮蔽,你就都能成功。
19、 这心之本体,原只是个天理,原无非礼,这个便是汝之真己。这个真己是躯壳的主宰。若无真己,便无躯壳。真是有之即生,无之即死。
20、先曰:“是徒为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王阳明《传习录》
21、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22、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23、感悟:王阳明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易怒、爱怒、暴怒,那都是修养不足的表现。修养不足则意不定、心不正,既失去了廓然大公的本心,也违背了中正之道。这样的心,有两个词可以形容:偏激,邪气。注意和克制自己的怒气,则正是矫正涵养之路。
24、感悟:是人都有私心,都会注重自己的利益,每个人的付出都是需要得到回报的,这是人之常情。所以朋友之间以彼此谦让为基础,不仅每个人的利益不会受损,双方在互帮互助、互利共赢中还能使彼此获得更大的利益。两人之间的交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深。
25、感悟:很多人都以为圣人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存在,可望而不可即。王阳明则告诉我们,圣人其实很简单、很平常,就是知道善恶,并能从善如流、嫉恶如仇。这就是大道至简。可说起来容易简单,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26、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
27、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
28、感悟:王阳明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易怒、爱怒、暴怒,那都是修养不足的表现。修养不足则意不定、心不正,既失去了廓然大公的本心,也违背了中正之道。这样的心,有两个词可以形容:偏激,邪气。注意和克制自己的怒气,则正是矫正涵养之路。
29、4)心外无理,万物一体。心外无物,一切皆是心灵的投射。
30、 这个心之本体,原来只是天理,原来没有非礼的行为,这个便是你的真己。这个真己乃是你躯体的主宰。如果没有真己,也就没有躯体。真是有此真己之心便有生命,没有了真己之心便意味着死亡。
31、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守仁《传习录》
32、(译文)坚持自己的理想就像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33、大意:如果没有物欲牵累蒙蔽,只靠良知去发挥作用,那么就无时无处不是道。然而,平常人大多被物欲牵累蒙蔽,不能遵从良知。
34、心体本空就像圣人和天地一般无有思虑和欲望,当人有了善恶之分的时候,说明人的主观意识有了活动,也就是所谓的意动(意识活动,也就是凡人的状态)。
35、王阳明心学源于程朱理学,而又大异于程朱,关键是对万物本源的认识截然不同。程朱理学是“向外求”,认为万物之本源就是儒家所倡导的伦理道德,谓之“道学问”。而阳明心学是“向内求”,认为万物皆源于人之本心,谓之“尊德性”。龙场悟道,王阳明叹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王阳明认为自己搞错了,追求圣人之道,修炼自己的本心就足够了,何必向外求证事物之理!
36、(译文)悔悟是去除病的药物,但最为重要的是改正错误。
37、《大学》中所谓的“学物”,就是《中庸》中所谓的“仁”。知识、审问、仔细思考、明辨、虔诚都是所谓的诚实的美德,除了善良还有其他所谓的诚实的美德。
38、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王守仁
39、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40、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41、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天下之人犹有病狂者矣,吾安得而非病狂乎?犹有丧心者矣,吾安得而非丧心乎?
42、王阳明说,人为了生存,难免要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东西,诸如金钱、名利、地位。不过,有的人是在“良知”的指导下追寻这些,有的人却只是一门心思地追求外物。如果我们的内心永远盯着那些外物,必然会累得死去活来。
- 上一篇:木心先生语录(45句)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