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名人读书的方法(54句)

2023-08-04 06:09:41 阅读:

关于名人读书的方法

1、第四种方法是“立体法”,是鲁迅阅读专业文献的一种方法。是指:先泛读诸家,从“面”读起集中到一个点上,选准著者的专集,再由“点”深入到“史”,再研究著者功绩。这种方法很科学。人们称赞说,既有一般泛读,又有重点“深掘”;既有横断面,又有纵剖面;既有原著的研究,又有辅助读物。这种读书法有利于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的组成,因此被称为立体读法。

2、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把“格物致知,读书穷理”和“为学之实,固在践履”作为读书的基本原则,并总结出一系列著名的读书方法,他的学生辅汉卿等把这些方法概括为“朱子读书法”。其“精义”是:

3、于是,长征结束后,毛泽东在延安想尽办法寻找军事方面的书籍,甚至给白区工作的同志写信,让他们想办法买一些军事书籍,主题很明确,就是战略战役层面的。毛泽东做事情喜欢有的放矢,他知道自己负责的是战略层面,战术层面有下面的将军和士兵负责,所以,他要看的都是战略层面的书。

4、培根是个非常聪明智慧得人,不单纯是个学者,还涉足政坛,参与政治,曾任英国女王得掌玺大臣,因此,他一直注意并强调书本知识得运用和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得结合。他说:“学问虽能指引方向,但往往流于浅泛,必须依靠经验才能扎下根基。”(关于名人读书的方法)。

5、速读:这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即陶渊明提倡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采取"扫描法”,一目十行,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适用于阅读同类的书籍或参考书等。

6、辨明九事。近人陈中凡钻研古籍,造诣极深。他总结为辨明九事:“一日别真伪;二日识途径;三日明诂训;四日辨章句;五日考故实;六日通条理;七日治经宜知家法;八日治史应详察史实;九日治诸子应知流别。”

7、后来事实证明,读书务求“精熟”的石广元、徐庶、孟公威等人,也的确只做到刺史、郡守,而读书务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诸葛亮则成为一代贤相。

8、朱子读书法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学生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来的,一共有六条:

9、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

10、被誉为当代“文化昆仑”的钱钟书先生,其知识之渊博、古文功底之深厚、著述中引用之广博,令人叹为观止。常人所不知的是,钱钟书的博学,不仅与他的天才有关,更与他的勤奋有关。据钱钟书夫人杨绛回忆,钱钟书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图书馆读书时养成的,历时十余年的时间。(关于名人读书的方法)。

11、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12、冯亦代说:“我在看书时,每逢看到好处,不免自己的身心也进入书中的‘角色’。好像演员在舞台上演戏,演到好处,不由得为所饰剧中人的‘角色’左右”。

13、在每次复习时,他面前放一本书,请别人也朗读同样一本书,他边听边默记。如果发现自己默记的同朗读的有出入,马上查书,立即纠正,再复读几遍。顾炎武读书总是要动手抄录的,这种学习时既动口,又动手、动脑的学习方法,大大地提高了读书效率。

14、即使到了大学读书,他仍有这个习惯,在苏黎世工业大学读书时,他与马尔塞耳·格罗斯曼建立了真正的友谊,这种友谊与他们共同的学习与志趣是分不开的。

15、如果读书不能读进去,那就不可能理解“古人用心处”,也就是说不能体会书中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明的文学技巧;倘若读书不能跳出来,那就要“死在言下”了,也就是说,思想被书本束缚住,成了书奴、书呆子。只有懂得入又懂得出,这才是读书的好方法。

16、明代学者张溥的“七焚”读书法,强调读写并用,强调“眼到、手到、心到”。他的读书法分为三步:第一步,每读一篇新文章,都工工整整地将它抄在纸上,一边抄一边在心里默读。第二步,抄完后高声朗读一遍。第三步,朗读后将抄写的文章立即投进火炉里烧掉。烧完之后,再重新抄写,再朗读,再烧掉。这样反复地进行七八次,一篇文章要读十几遍,直至彻底理解、背熟为止。

17、①鲁迅读书,提倡博采众家,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这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

18、最高效的方式就是买书看,为了做好准备工作,于是,我就把网络上能买到的记忆类书籍全部买下来,大概是20多本,然后一本一本的阅读并做笔记,全部读完之后,仔细比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结合自己的实践,整理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程,后来课程效果很好。通过这次实践,我是实实在在尝到了主题阅读法的甜头。正所谓,一招鲜吃遍天,后来,我依法炮制,用同样的方式又开了演讲和思维导图两个方面的课程。

19、①循序渐进。首先要按一定的次序去读书。比如先读四书,然后再读史,这样胸中才有权衡,容易理解。其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因为每个人的能力是有差别的,一个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能力水平也是不同的。其要打好基础,不要急于求成。

20、⑴循序渐进。他主张如果有两本书,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在同一本书中,则“其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乱也”。他要求读书量力而行,打好基础,逐渐深入。

21、⑺述而不作。指在读书治学过程中,应以弄懂作品的原旨、阐明作品本身具有的思想为要务,而自己不应去主观发挥和附会。

22、抓住这三种空余时间来读书,肯定会有收效。当然,董遇所处的汉代,与我们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和节奏有很大的差别,但他那种善于抓紧一切空余时间读书的精神,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仍然是适用的。

23、这是第一个攻书之法—经典反复读。这个反复读有三个递进的层次,分别是: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总相亲。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攻书之法2:主题阅读法。刚才说过现代人读书的三大误区,其中第二个误区是杂乱无章,精力过于分散。

24、除了同一个时空内的联系,还可以跳出这个时空,比如拿刘邦和李世民、朱元璋做对比,这就是发挥联系员的作用。所谓评论员,就是拿书中的思想与自己的想法碰撞,秉承“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评论。毛泽东在伦理学教材上的批注就有很多这样的评论。

25、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他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26、现在假设,10天后你有一场演讲,非常重要的演讲,接下来你在为这个演讲做准备的过程中,就会有一种紧迫感,你为了能够出色演讲,你会看一些介绍演讲技巧的书籍或视频,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你的状态和以前不一样了,你会主动地为知识添加“用”的属性,你会主动地将知识与个人的实际结合起来,甚至,你还会根据实践效果,对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正。

27、像托尔斯泰这样喜欢朗读别人的作品,然后再加以评说的情况,在其他著名作家的身上并不多见,但这对于加深一篇文学作品情愫和内涵的理解,却有极大的好处,这不妨可视为托尔斯泰第三个值得引起重视的读书方法。

28、郑板桥“精当读书法: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

29、第二:读书学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而有所舍弃

30、曾任过日本总理大臣的田中角荣,早年由于家境贫寒,上完高小以后就失去了系统学习的机会。

31、老舍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功夫去细细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

32、当时德国的一般学校里课程安排很多,有些设置不一定合理,歌德对此很有自己的看法,他提出了自己的学习主张: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去掉那匹。聪明人会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去学一门,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

33、吴晗认为:“青年人要有雄心壮志,著书立说,没有勤奋目标就不会有所作为。”而读书方法有两种,一是“寻章摘句式”,读得细致,但往往会“见树木而不见森林”,犹如一屋散钱却缺少串钱的绳子;一种是“观其大意、不求甚解式”,缺少细心的寻章摘句的工作,犹如有绳子而无钱可串。正确的方法是“把两种统一起来”,使“广和深”达到有机结合。于是他认为“要多读书,用功读书,但是还得善于读书”(《谈读书》)。其读书,也很爱做笔记。每当发现有价值的资料,就随手抄在本子上。后来,记得多了,便渐渐发现这种方法有问题,主要是各种资料抄在本子上,眉目不清,很是杂乱,等到下次想使用某个资料时,在厚本子里翻上半天也找不到。吴晗于是改用卡片记资料。于是身边经常备有一叠卡片,在阅读书籍报刊时,凡遇有价值的资料,就抄在卡片上,每张卡片只记一件事、一段话,并且记上出处。日积月累,卡片多了,就按照内容分类保管。他亲手整理了几万张卡片,象银行的储蓄卡一样,把大量的资料储存起来,随用随取。他做卡片的方法有三种,一是记载书刊名称页码,以备查阅;二是记载内容提要;三是抄录原书。等到要研究某个问题时,他就把有关该问题的卡片摆出来,加以对照分析,发现问题并进行探讨。他曾举例:历史上很多人都说曹操坏,而唐太宗却说曹操好。到底怎样才能客观、正确、公正地评价曹操》?这就得依靠自己长期搜集摘录的卡片了。这样,集众家之长合而为就会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34、④切己体察。这里是强调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要多实践、身体力行。

35、陶铸的“细嚼慢咽法”:“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

36、既然如此,培根又提倡什么样的读书方法?究竟如何读书才算合理的呢?归纳起来,大约有三点。

37、杨振宁教授认为: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弄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38、北宋文豪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归纳而成。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的确,这样日积月累,一部部的书籍就被他背熟了。这种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在欧阳修的亲身实践中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39、⑤着紧用力。这里说的是读书的积极性,读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有紧迫感,要勇往直前。

40、当时埃德加斯诺在延安采访,本来约定好了晚上和毛泽东交流,但是,有人从外面给伟人带来了几本新的哲学书籍,毛泽东迫不及待地要看,于是就让采访暂停,接着他就通宵达旦地看书。有一天早上胡耀邦同志起得比较早,看到主席屋里面亮着灯,他就去问,主席您也这么早起床吗?

41、 @想要提高阅读成绩的你,是时候开始使用阅读测评了!

42、在每次复习时,他面前放一本书,请别人也朗读同样一本书,他边听边默记。如果发现自己默记的同朗读的有出入,马上查书,立即纠正,再复读几遍。顾炎武读书总是要动手抄录的,这种学习时既动口,又动手、动脑的学习方法,大大地提高了读书效率。

43、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法:三国诸葛亮深通读书之道,不仅好学,而且善学,并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谋。

44、爱因斯坦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古城乌耳姆一个犹太人的家庭。当时的德国学校,教育纪律十分严格,盛行的又是一些死记硬背的读书方法。

45、⑶学而时习。孔子说:“学而时习之。”这里包含着两个互相联系着的重要方法。一是读书时先要“学”。然后是“时习”。孔子提倡带着治学的目的和方法来读书,反对“为读而读”,死守章句。

46、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学者在历史的舞台上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他们或是言语非凡,妙语连珠,或是笔锋犀利,字字珠玑,这些品质都与他们广泛阅读和使用科学的读书方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47、三国诸葛亮深通读书之道,不仅好学,而且善学,并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谋”。

48、泛读:泛读法则侧重阅读量,也就是广度。通过阅读来收集大量的准备资料。精读:精读法要求将读物中每一处细节完全读懂读透,追求的是深度。

49、所谓“忘”,指的是人的大脑不是电脑,不要强求把每个字都记住,要常读常新,那些记住的东西就是我们读书真正的收获。

50、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读书贪多不求精,就会胸中撑塞如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但不等于深刻理解及全部掌握。

51、这样,可以了解一个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不仅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可以掌握其发展过程,了解这一理论的全貌。

52、列宁把做批注视为一种创造性劳动,非常认真地加以对待,从不马虎草率。他一般使用铅笔批注,很少用钢笔。他写批注的过程,可以说是与书的作者探讨甚至激烈争论的过程。

53、华罗庚主张: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彻底清楚。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这是“由薄到厚”。这一步以后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经过这样认真分析,就会感到真正应该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由厚到薄”这样一个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相关句子

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要作者(40句)

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要作者 1、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2、一个人越知道时间的价值,越倍觉失时的痛苦!——但丁(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要作者)。 3、时……

有关友谊的名人名言(98句)

有关友谊的名人名言 1、只有宽广而聪慧的心灵始终能发现友爱之情。————海涅(有关友谊的名人名言)。 2、注:本文分享的资料包由优教之家统一整理。所有资源免费下载,仅供大……

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短句(42句)

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短句 1、 劝君着意惜芳菲,莫待行人攀折尽。--佚名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古诗《青青园中葵》 3、人们总是不付出太多时间等待,理所当然地觉得这是……

名人名言励志小故事(62句)

名人名言励志小故事 1、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荆棘鸟》 2、 哥哥们上课的时候,唐汝洵便在一……

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短一点(47句)

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短一点 1、时间能使隐藏的事物显露,也能使灿烂夺目的东西黯然无光。——意大利 2、★100句珍惜时间多读好书的读书名言(收藏) 3、懒鬼起来吧!别再浪费生命,……

关于劳动的诗(10句)

关于劳动的诗 1、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2、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关于劳动的诗)。 3、这首诗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

名人名言50句较短的(31句)

名人名言50句较短的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 2、活在这世上,有人爱你,总不是一件坏事。——路遥 3、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诚信。——莎士……

名人名言图片(27句)

名人名言图片 1、过去的经验要总结,未来的风险要预防,这才是智慧的。昨天已经过去,而明天还没有来到。今天是真实的。 2、对我来说,不学习,毋宁死。 ——罗蒙诺索夫 3、知……

关于安全的名人名言大全(55句)

关于安全的名人名言大全 1、对我来说,在享受人生的乐趣方面,有钱和没钱的差别是微乎其微的。在我这一种人看来,金钱就是安全和避免小苛政的工具:假使社会能给予我这两件东……

关于女人的歌(37句)

关于女人的歌 1、当冬夜渐暖,当青春也都烟消云散,当美丽的故事都有遗憾,那只是习惯把爱当作喜欢,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爱过那一段。 2、 2花雨伞2我踏浪而来(沈雁)2停电的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