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的名言(25句)

2023-09-02 02:03:43 阅读:

顾炎武的名言

1、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2、除了政治上的宏图大业,后二十五年,顾炎武的骑驴走天下,最让我感兴趣。表面上只是到处访古寻碑,吟诗作文,似乎很潇洒。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就像我们今天的“行走文学”。(笑)今日的旅游观光,与他为图光复而游走四方,当然很不一样。一方面,顾炎武是迫不得已,为生计而远走他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印证自己的学问,所以才需要不断地访问遗老、搜寻古碑。同时,还可能隐含了某种政治目的。但既然是秘密活动,又是失败者,没有留下可供查阅的档案,后人只能根据蛛丝马迹加以猜测。还是把这种猜测留给历史学家,我关注的是“骑驴走天下”这一行为方式,对其学问和文章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顾炎武的名言)。

3、在《与友人论学书》中,针对明代学者的空谈心性、无补于世,顾炎武称,先儒并没有那么多神秘玄妙的东西,论学其实很平易近人。所谓的性呀,命呀,天呀,都是孔子、孟子所不谈的。孔孟谈什么?不外“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这既是日常生活,也是安身立命之处。如此注重现实人生,贬抑思辩和玄虚,与顾炎武对明清易代之际文人立场的深刻反省密切相关。也就是他说的:“愚所谓圣人之道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天下事,以士大夫的立身为根本,因此,羞耻感的浮现,是最为重要的。文章最后说:“呜呼!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整篇文章基本上沿用《论语》、《孟子》的思路,以之对照明儒的喜欢空谈心性,得出这样的结论:道不远人,圣人之学是平易而且可以遵循的。落实到明清易代之际,则是讲那么多玄虚的东西有什么用,最关键的是,在大转折的时代,你如何把握住自己,如何守住自家的信仰与立场。这样,把“行己有耻”和“博学于闻”二者结合起来,既“成人”,也“成学”。我想补充的是,对于顾炎武来说,这更是“成文”的必要途径。下课。

4、  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

5、去年太岁田间土,明日香烟壁下尘。马上新人红又紫,眼前歌妓送还迎。钗头燕,胜金紃。燕歌赵舞动南人。遗民植杖唐巾起,闲伴儿童看立春。

6、  出于引领学术方向的目的,顾炎武会通群经,博采历代经说,对汉唐旧注、宋明新说都详加采摭,细为考订,择善而从,而不墨守一家之说。张舜徽先生曾认为,顾炎武之学以朱熹为宗。顾氏固然尊重朱子,但他也有不少批评朱子的言论,与其说顾炎武学宗哪家,不如说他学宗“六经”。周予同说:顾炎武的经学思想,是有其经世内容的,他反对理学,是因为理学的空疏无物;他推崇东汉,是因为东汉经生的节义;他考辨古音古事,是为了明道救世;他提出“博学于文”,却又与“行己有耻”并重。从其治学方法来讲,主张由文字音韵的研究进而通经,但其目的是为了通经致用。⑨考察顾炎武一生的经学研究,即“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其中最明确的治经宗旨,就是通经以致用。

7、繁花似锦、绿草如茵、郁郁葱葱、古树参天、万木争荣、百花齐放、花团锦簇、万紫千红、桃红柳绿、绿树成荫

8、锦绣河山、高耸入云、水天一色、波光粼粼、湖光山色、重峦叠嶂、山青水秀、青山绿水、白练腾空、烟波浩渺

9、(2)表象:风俗。功能:提高士人修养;净化社会风气;安定政治秩序;确立伦理道德。

10、在寒冷的年末松柏也未凋落,风雨交加,天气昏暗的时候,鸡也照常鸣叫。

11、茅许仙踪在,烟霞一境清。(游茅山二首其二)

12、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官僚腐败,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地方分权思想。

13、(注释)本诗作于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夏,当时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奉使出塞宣慰。单车:指独自。

14、  应当注意的是,孔子讲博学,是指君子应当具备的一种素质;讲有耻,是说作为一个“士”,应当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而顾炎武把“博学于文”和“行已有耻”二者结合起来,一方面是针对明末清初鼎革时期明臣变节投靠清廷的现实而发出的批判,一方面则出于实现治国平天下须改造士大夫自身的深刻构想。他批评明末士大夫束书不观,游谈无根,寡廉鲜耻,粘出“博学”“有耻”两条,作为求学做人的根本,并把它联系国家大事,可见他提倡“博学于文”和“行已有耻”,是要在学问人格上行“拨乱反正之事”,破“明心见性之空言”,以立“修己治人之实学”。这些,显然都与他通经致用的治经本旨分不开。

15、  唐代科举考试,以明经、进士二科为主干,明经科重帖括与墨义,考生只要能记诵经书便可中试;进士科重诗赋,考生须有较强的文学才华与创造能力,才有可能中选。相比之下,明经科较进士科容易许多,因而为时人所轻视。④然而就明以后的八股制艺而言,较之唐代明经考试还要容易,考生不须记诵大部头的儒家经典,只须读读二程、朱熹等人的语录就可以应试了。所以顾炎武批评说:“不取之五经而但资之语录,校诸帖括之文而尤易也。”而如果要学语录,那应该学《论语》,因为《论语》是圣人的语录。而宋明理学家的所谓“语录”,多半类似禅僧语录。舍圣人语录不学,而去学宋明理学家语录,那不是舍本逐末吗?

16、床前香烟香,疑是地上霜。举头问明月,低首烫衣裳。

17、  顾炎武慨然以匡时济世为己任,提出“经学即理学”的学术纲领,试图复兴经学,“以经学济理学之穷”,并把经学引导到经世致用的道路上来。他的学说上矫宋明理学之流弊,下开清人朴学之先声,对清代经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乾嘉时考证之学蔚为大国,学者沿流溯源,多以顾炎武为清代经学之祖。故《四库提要》称:“国初称学有根柢者,以炎武为最。”①

18、在我看来,不只研究学术史,即便谈论明清散文,顾炎武也都是个无法绕过的重要人物。描述如此生气淋漓的人生与文章,似乎比我用简略的语言,粗线条地勾勒几百年间中国散文发展的脉络,要有趣得多。说实话,我更愿意从具体对象入手,步步为营,抽丝剥茧,将自家对明清散文的感觉与判断渗透其中。

19、顾炎武生活的时代,已是封建社会的后期。当时,在封建专制文化政策下,占支配地位的学风日益颓废和没落。多数封建士子只埋头于《四书》、《五经》、八股词章,甚至于连经书本文也不读,一味地捧着《语录》讨生活,正如顾炎武所指出的:“今之言学者必求诸《语录》”,“以其袭而取之易也”。顾炎武毅然倡导经世致用的新学风。

20、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

21、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叶公好龙、亡羊补牢、画蛇添足、掩耳盗铃、买椟还珠、闻鸡起舞、刻舟求剑、拔苗助长

22、第(2)问,材料一强调个人修养问题,材料二强化教化作用;功能从提高个人修养、净化社会风气等方面总结。

23、羊毛出在羊身上、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识庐山真面目、

24、节约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就等于延长了人的寿命。

相关句子

家庭教育名言警句大全(78句)

家庭教育名言警句大全 1、父母不要万事代劳,剥夺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2、能得到家长和孩子的尊敬和喜爱,这是教师的价值所在。 3、家长的责任是为孩子提供两个“遗传”:一个……

简短有气势的口号押韵(8句)

简短有气势的口号押韵 1、队名:光辉信使;口号:哪里有信号,哪里就有光辉岁月! 2、打的电话越多,就越有机会成为出色的电话销售人员。 3、(专业代理,优势尽显,素质提升,你……

读书梦想的名言名句(61句)

读书梦想的名言名句 1、青年时准备好材料,想造一座通向月亮的桥,或者在地上造二所宫殿或庙宇。活到中年,终于决定搭一个棚。 2、 学问是光明,愚昧是黑暗。念书吧!——契坷……

关于马的古诗大全(15句)

关于马的古诗大全 1、鸣鸦列炬,几处玳筵开宴。介我百千眉寿,齐捧玉壶金盏。 2、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白马饰金羁,边翩西北邓。 3、中小学课本……

感恩老师的话简短精辟语录(94句)

感恩老师的话简短精辟语录 1、有如从朔风凛冽的户外来到冬日雪夜的炉边;老师,您的关怀,如这炉炭的.殷红,给我无限温暖。我怎能不感谢您? 2、老师,您用人类最崇高的感情—……

勤学的名言诗句(52句)

勤学的名言诗句 1、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富兰克林所谓天才,就是努力的力量。——德怀特精神浩翰,想象活跃,心灵勤奋,就是天才。……

饱经沧桑的意思(37句)

饱经沧桑的意思 1、当代·王蒙《轮下》:“而你是一个四十六岁的男人,饱经沧桑,眼角皱纹细密如网。” 2、薄薄的春天匆匆翻过,如火如荼的夏天在煎熬中度过,落叶是秋天的心情……

前所未有的意思(56句)

前所未有的意思 1、曾经有网友提问过,向海大道的名字是否隐藏着某种玄机。事实上,向海大道不仅具有交通动脉上的作用,更具有广阔的经济意义。 2、你也很难从颜宁身上看到太多……

祝老师节日快乐的短句子(114句)

祝老师节日快乐的短句子 1、听,您的嗓子逐渐的沙哑;看,您的额头又深了皱纹;瞧,您的发间新添了白发;想,您的心中充满了希望。今天教师节,祝你幸福安康,我的老师。 2、写给女……

形容志向远大的诗句(75句)

形容志向远大的诗句 1、——林逋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刘鹗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达人之障。 2、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