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诗出塞(64句)

2023-09-08 10:40:04 阅读:

王昌龄的诗出塞

1、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2、[40]李百药:《北齐书》,第79页,中华书局1972年版。

3、本诗被人们称为:“唐朝七绝之首”。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4、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5、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但是离家万里的士卒却没能回还。如果有卫青、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6、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王昌龄的诗出塞)。

7、阴山:山名,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境内,汉时匈奴常常从这里南下侵扰中原地区,也是卫青坟冢的模样。(王昌龄的诗出塞)。

8、[87][88][92][94]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第6149页,第6149页,第6148页,第6147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9、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

10、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11、“教单于为兵”的谣传是造成“族陵家”惨剧的主要原因。降敌并非不赦之罪,汉匈都有叛降将领,降而复归亦属常态,故汉武帝、苏武、霍光等都曾想劝归李陵。据《汉书》记载:“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绪,非我也。’”[37]误将另外一位降将李绪认作李陵,才犯了武帝大忌。汉朝兵法、战阵较少数民族先进,视为核心竞争力,故严防汉人教匈奴为兵。中行说“日夜教单于候利害处”[38],而“李绪本汉塞外都尉,居奚侯城,匈奴攻之,绪降,而单于客遇绪,常坐陵上。陵痛其家以李绪而诛,使人刺杀绪”[39]。李陵将家族血债算在了同为降将的李绪头上,为汉朝除一心腹大患。杀李绪是其人格及历史形象提升的重要一笔,加上苏李诗及《与苏武书》等文学影响,李陵的历史形象一直不乏忠义之誉。北齐孝昭帝“读汉书,至李陵传,恒壮其所为焉”[40],人们的理解与同情成分更多些。

12、[110]敖英原编,凌云补辑:《唐诗绝句类选》卷第20页b,明崇祯吴兴凌氏三色套印本。

1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14、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15、黠戛斯为李陵后裔这一说法,至唐仍在民间广为流传。因李陵降匈奴,当时“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鲜卑托跋部都忌讳被传为李陵之后:“虏甚讳之,有言其是陵后者,辄见杀,至是乃改姓焉。”[100]汉唐之际,李陵都是汉族和少数民族政权中有深远影响的人物,在文士诗歌和民间文学中都占据重要地位。据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王昌龄边塞诗是他早期的作品,亦即开元中期以前的作品。彼时唐朝面临的重大军事威胁已经解除,且取得了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压倒性胜利。唐朝名将如云,势如中日,已无期盼名将卫边的迫切需求。唐诗在当时不仅是一种文学作品,还具有对新闻、时政进行评议的功能。诗人作诗尤其边塞诗,往往基于所处政治、军事环境有感而发,引人之处不仅在于诗意与技艺,也在于共情与即事。

16、唐朝实现了不让胡马度阴山,而汉朝对匈战争则是另一番形势。互有胜负,以将资敌,是汉朝尤其武帝时多次发生的事情。一方面,匈奴降汉者不计其数,多受重用,封侯者竟达27人。出塞汉军中时常活跃着“匈奴归义”者的身影,如霍去病初次建功,随军三人封侯,皆匈奴归汉者。降将及降兵对汉朝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由此我们也就需要重新审视李广未能封侯的断语:“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101]另一方面,汉将叛降也屡屡发生。元朔六年,前将军赵信军败而降匈奴。李陵败降后,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结果“广利败,降匈奴”[102]。浚稽将军赵破奴尽没其所率二万骑而降,“居匈奴中十岁”[103]。韩王信降匈奴生子韩颓当,后亦在匈奴娶妻生子。与李陵同时,受单于宠信的卫律、管敢、李绪等皆汉将。降敌并非不赦之罪,降而无归才是李陵悲剧。断绝李陵归汉之路的是一则谣言,而李广利、赵破奴等则受巫蛊之祸所害。败因在塞外,降因则在朝内。因此,李陵对苏武所言“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104],这才是李陵滞留不归的根本原因。

17、[68]李光地:《李厚庵原赠诗》,陈梦雷:《闲止书堂集钞》卷第12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8、把马的缰绳系住,我依靠在白杨树上,有谁知道我的怀抱所向呢。

19、内容提要“飞将”一般指李广,但“茏城”与“龙城”地点不同,汉军有茏城之捷而从未到达龙城。西汉右北平郡治所在内蒙平刚而非河北卢龙,龙城亦非“卢龙城”简称。“龙城飞将”或指身陷匈奴的李陵。“不教胡马”的“教”依律平声,与汉武帝因听信李陵“教匈奴为兵”传言而诛其家的记载对应。《出塞》《从军行》等乐府题常咏李陵故事,该诗化自卢思道《从军行》,多处语句与《史记》《汉书》有关李陵的记载成互文关系。易题《盖罗缝》的第二首诗与王昌龄诗的主题一致。唐朝取得了对胡战争的巨大胜利,而王昌龄作《出塞》诗又值“李陵胡”黠戛斯认亲归附。关注唐诗的历史互文与文本场域,有助于我们重新识其文本生成及意义嬗变。   

20、[53]参见谭优学:《唐诗人行年考·王昌龄行年考》,第90—118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王昌龄事迹考略》,第103—141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

21、[95]彦悰:《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第210页,《大正新修大藏经》卷

22、秋风在夜晚暗暗吹过边塞的河流,吹过雁门的桑田,边地一片萧瑟。远远地能够看见胡地有人在打猎,虽说还不是秋天,边塞却已经十分寒冷,战士们只能在严霜中风餐露宿。在战场上,兵士们被分成五道作战,孤军奋战,身经百战。战士们虽然英勇,结果功劳多的反而会被下狱,想起这,真是让战士们伤心啊。

23、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4、没想到几杯酒下肚,心中的愁绪却更加难以排解,竟忍不住发出了“长铗归来乎”的感叹。

25、[115]方回选评:《瀛奎律髓汇评》,李庆甲集评校点,第20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26、黠戛斯的归附,一方面固然是基于共同的敌人和利益,另一方面则是“同宗”这一因缘,后者在交往中被一再提及、强调。俟利发初次入唐便称“归国”,宴会上“结骨酣醉,欢甚,因谓曰:‘臣既一心归国,愿授国家官职,执笏而还。’”[91]面对吐蕃尤其后突厥的威胁,唐朝特别倚重黯戛斯对后突厥的牵制作用,黯戛斯与李唐同宗地位也获得了官方认可,唐中宗曾慰劳其使者说:“而国与我同宗,非它蕃比。”[92]这层亲缘关系,还要追溯到李陵。

27、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一轮秋月高高悬挂。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派使者星夜传诏将军,并赐予尚方宝剑令其即刻领兵奔赴前线杀敌;将军拜诏辞京,奔赴战场,将士用命,一鼓作气,很快就攻破了敌人的老巢。

28、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歌,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29、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译文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30、河西各地有“李陵台”遗迹,系“故长城,《汉书》谓之遮虏障”[49]。李陵率军与漠北匈奴交战,经常出入遮虏障。据《括地志》载:“汉居延县故城在甘州张掖县东北一千五百三十里。有汉遮虏障,强弩都尉路博德之所筑。李陵败,与士众期至遮虏障,即此也。长老传云障北百八十里,直居延之西北,是李陵战地也。”[50]又据《元和郡县图志》载:“遮虏障,在(酒泉)县北二百四十里,李陵与单于战处。”[51]酒泉遮虏障或与居延遮虏障原为一体,据《太平寰宇记》载:“居延城,汉为县,废城在今县东北。即本匈奴中地名也,亦曰居延塞。”[52]居延塞古城即遮虏障,在张掖县东北、山丹县城西北。开元十一年(723)前后,王昌龄到达潞州和并州,又漫游边塞,历经泾州、萧关、临洮、张掖、玉门关等地[53]。《出塞》诗一般认为作于其早年游历玉门时期,但更可能是过张掖见李陵台遗址所作。

31、这首《出塞》被誉为“神品”“为唐绝第一”[110]。但胡震亨却认为“发端句虽奇,而后劲尚属中驷”[111]。孙鑛也说:“是诗特前二句佳耳,后二句无论太直,且应上不响。‘但使’‘不教’四字,既露且率,无高致,而著力唤应,愈觉趣短,以压万首可乎?”[112]按照原来意思理解,有些过于直露,如果不从字面而是从意有所指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婉而多讽,体现了“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主。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113]的特征。王昌龄“绪微而思清”[114],“用事造句皆典实”[115],绝句造诣在盛唐堪称独步,并非一味豪言作英雄语。

32、[114]刘昫:《旧唐书》,第5050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33、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经常用的题目。塞(sài):边关

34、面对此情此景,禁不住拉着松枝,仰天恸哭,悲痛之情撕心裂肺,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35、[6][11][12][13][14][18][19][24][34][37][39][44][48][102][103][104]班固:《汉书》,颜师古注,第2472—2473页,第2453页,第2729—2730页,第2457—2458页,第2457页、第2455页,第1392页,第2458页,第2451页,第2457页,第2457页,第2457页,第2466页,第2457页,第209页,第2943页,第2464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

36、他的性格特别耿直,一看到现实的不公平就喜欢骂,结果得罪了不少人,在官场上当然混得不好,作为芝麻官还被流放好几次。

37、向北登上汉家的陵墓,又向南眺望长安的大道。陵墓下面有枯树根,有鼯鼠的巢穴。

38、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昌龄诗《出塞》有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39、互文性理论认为,文本作为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每一篇文本都联系着若干篇文本,并且对这些文本起着复读、强调、浓缩、转移和深化的作用”[9],从而形成了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可以说,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在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以各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它的文本;譬如,先时文化的文本和周围文化的文本,任何文本都是对过去的引文的重新组织”[10]。互文性及传统的知人论世理论,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理解和分析这首经典诗歌文本。

40、王昌龄的边塞诗或抒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充满了杀敌卫国的热情;或描写长期征战怀乡思亲的“边愁”,流露出对统治阶级的不满。一部分描写妇女生活的诗也很有名。他的诗意境开阔,精神昂扬,语言流畅,言简意深,当时就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著有《王昌龄集》。

41、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42、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夫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43、当时一起出征的几十万人马,现在只有我自己一人活着回到了长安。

44、[108]杜牧著:《杜牧集系年校注》,吴在庆校注,第1123页,中华书局2008年版。

45、元光六年(前129),汉武帝“拜(卫青)为车骑将军,击匈奴,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颜师古注“笼读与龙同”[6],因此一般将“笼城”等同“龙城”。因匈奴在此祭祀龙神和祖先,故称。“岁正月,诸长小会单于庭,祠。五月,大会茏城,祭其先、天地、鬼神。”[7]但是“笼城”与“龙城”并非一地,司马迁《史记》所载“茏城”在漠南,班固《汉书》所载“龙城”在漠北。李广未曾到过茏城或龙城,卫青也只到过漠南茏城,而没到过漠北龙城,后者已大大超出了汉军的作战范围。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

46、“万里长征人未还”袭自隋卢思道《从军行》中的“塞外征人殊未还”[54],在《乐府诗集》作“万里征人尚未还”[55]。“万里”与“尚未还”固然有征人战死的可能,但也含有期待性的尚未归还,即未有死讯而期待生还。据郑处诲《明皇杂录》云:“唐玄宗自蜀回,夜阑登勤政楼,凭栏南望,烟云满目,上因自歌曰:‘庭前琪树已堪攀,塞外征夫久未还。’盖卢思道之词也。”[56]可见卢思道此诗在盛唐流传颇广,王昌龄诗用“万里”代替“塞外”,形容出征之远。

47、这些诗句都有空间感。但是这首《出塞》不一样,它不仅仅有明月、雄关这样的空间感,他还有秦时汉时这样的时间感。

48、回到长安后,乡里亲朋都已四处分散,而祖上的坟墓也早已破败不堪。

49、幸好赶上现在这样一个政治清明的时代,普天之下一片祥和安宁,四海升平,老百姓安居乐业。

50、“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有良将在,就不会让胡人越过阴山进入中原。

51、一路上到处弥漫着肃杀凄凉之气,空气好像凝固了似的,一会儿悲风四起,落日的余晖似乎被笼上了一层寒意。

52、[36]许慎:《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注,第127页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53、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出塞创作背景《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54、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55、你要是不相信沙场征战的艰苦,请你看看我这满身的伤痕。

56、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57、李陵的英勇形象在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人们普遍对其遭遇深表同情。庾信羁留西魏,作诗文每以苏李自比,如“李陵之双凫永去,苏武之一雁空飞”“李陵从此去,荆卿不复还”[62]。唐诗咏苏李的诗篇颇夥,多从正面赞颂,尤其对李陵遭遇给予深切同情。王维《李陵咏》写李陵报汉无门和遭遇不公云:“既失大军援,遂婴穹庐耻。少小蒙汉恩,何堪坐思此。深衷欲有报,投躯未能死。引领望子卿,非君谁相理。”[63]王维还到居延凭吊李陵遗迹,写有“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山野火烧”等诗句。[64]李白《苏武》诗吟道:“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65]刘湾《李陵别苏武》:“汉武爱边功,李陵提步卒。转战单于庭,身随汉军没。李陵不爱死,心存归汉阙。誓欲还国恩,不为匈奴屈。身辱家已无,长居虎狼窟。胡天无春风,虏地多积雪。穷阴愁杀人,况与苏武别。发声天地哀,执手肺肠绝。白日为我愁,阴云为我结。生为汉宫臣,死为胡地骨。万里长相思,终身望南月。”[66]设身处地为李陵剖白心迹和抱屈不平。胡曾《李陵台》云:“北入单于万里疆,五千兵败滞穷荒。英雄不伏蛮夷死,更筑高台望故乡。”[67]李陵台是唐代草原地区的重要文化景观,该诗写其身处异域而心系故乡、报国无门的无奈和悲苦。至清代李光地还有“李陵不负汉”的论调[68],庄学和《辑甘州志咏四十韵》也载河西各地“每称遮虏夸陵勇,凡遇牧羊诩武忠”[69]。

58、王昌龄诗歌不乏开疆拓土、建功立业的热情,但更有对残酷战争的揭露及对黩武政策的反思。其《塞下曲》云:“奉诏甘泉宫,总徵天下兵。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81]朝廷及各地举行盛大出征仪式,结果却是几万士兵全部战死,无一生还。作于开元十三年的《代扶风主人答》也反映了这一问题:“十五役边地,三回讨楼兰。连年不解甲,积日无所餐。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乾。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乡亲悉零落,冢墓亦摧残。仰攀青松枝,恸绝伤心肝。禽兽悲不去,路旁谁忍看。”[82]通过写老兵的不幸遭遇,揭露了兵役制度的残酷和统治阶级的罪恶。唐汝询《唐诗解》已指出是“以刺明皇之黩武也”[83],钟惺、谭元春《唐诗归》也评论说:“长诗感事惟少陵独得讽刺之妙,此作近之。”[84]《从军行》也是写士兵久戍边塞的痛苦:“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85]“龙荒”指塞外远如龙城的荒寒之地,希望能早日班师,抒写了将士的厌战之情。“万里长征人未还”,一方面是“碛地无足爱”,一方面却是“去者无全生”,几首诗的情感基调是一致的。对长征的无有还期现象,上层也开始反思。开元十六年,唐玄宗也承认:“长征兵无有还期,人情难堪。”[86]

59、《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60、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第四两句就是诗人的回答。

61、扶风主人说他从十五岁就去边境当兵,曾经多次参加了讨伐异族的战争。

62、觉得不错,请在页尾点赞和“在看”哦......

63、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相关句子

优美诗句古风(31句)

优美诗句古风 1、寸心万绪,咫尺千里。美景良天,彼此空有相怜意,未有相怜计!(优美诗句古风)。 2、音书近日频频到,挚友远在溟溟间。却想浮云与俊鸟,只因吹去不复还。 3、出……

关于诚信的正反面例子(35句)

关于诚信的正反面例子 1、5岁的邳州小伙刘益标逃荒到了洛阳,当饿得几乎晕厥时,一户好心人给了他一家最好的口粮——一个大大的白蒸馍。为偿还当初许下报恩的承诺,在多次寻恩……

责任的作文题目新颖(16句)

责任的作文题目新颖 1、暑假的一天,夏日炎炎,几乎所有人都想躲在家里吹空调,我也不例外,兴趣班下课后便急匆匆地往家里赶。走到一半,我停了下来,我看见一位六七十岁的环……

忐忑不安的意思近义词(73句)

忐忑不安的意思近义词 1、若有所失:好象丢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定的样子。也形容心里感到空虚。 2、积极:一个积极主动的人,还应当虚心的听取他人的批评和意见。 3、我一个……

关于生活的经典语录短句(90句)

关于生活的经典语录短句 1、做人,不要随意地去伤害他人;更不要任意地被他人的批评左右。(关于生活的经典语录短句)。 2、茅盾《宿莽·陀螺》四:“她的那间屋子多么精致,事务……

一丝不苟的意思是什么(50句)

一丝不苟的意思是什么 1、例句:冯德英《迎春花》第六章:“孙俊英背剪着手,郑重其事地在墙前站着看标语。” 2、汤奉见张静斋说得头头是道,不得不信,于是急忙请教该如何处置……

余生善待自己的微信名字(11句)

余生善待自己的微信名字 1、月影ぜ假面高雅不俗的网名有哪些?。撧?妋秂﹎(余生善待自己的微信名字)。 2、倩雪(即前雪,也就是雪天出生的可爱公主啦) 3、念你の心跳令人心情好的……

关于企业文化的金句(45句)

关于企业文化的金句 1、只注意小事,就会失去创造力。只看问题,不看目标。 2、管理从思想上来说是哲学的,从理论上来说是科学的,从操作上来说是艺术的。 3、当老板经历事业的……

aab式的词语(25句)

aab式的词语 1、代代花、溜溜儿、刮刮叫、婆婆家、芨芨草、蛐蛐儿、麻麻黑 2、造句: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李白最著名的十首诗将进酒(16句)

李白最著名的十首诗将进酒 1、这结尾之妙,不仅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而且具有一种作者一时可能觉察不到的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须知诗人不过是被友招饮的客人,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