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对道德的理解(34句)
个人对道德的理解
1、以前的道德,是丰碑一样的存在,圣人之道、贤人之道,中庸之道,现在乾道失序,坤道错乱,一个乱字就已经清楚道德成为遮羞布了,大家都干着,大家都不说,偶尔曝光了,大家一起上,大家的道德水准高,其他人,高不高都不重要了。
2、第缺少相应的师德问责制度,即对于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应该怎样根据规范来处理缺少操作性的说明。
3、公民的道德水平,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反映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随着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加强,干部群众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模范人物涌现出来。这次在全国评选表彰来自基层的道德模范,用他们的先进事迹感召群众,对于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营造知荣辱、树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尚,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道德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这次评选表彰活动反响强烈,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踊跃参与,充分表明评选表彰全国道德模范对于形成良好社会风尚、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是公民道德建设的生动实践,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
4、值得欣慰的是,研究者们已经开始注意到,师德不应被“牺牲”绑架,不应被“爱岗敬业的美誉”绑架,极致的“大义凛然”“奉献”可以配得上“道德楷模”的褒奖,但是这些道德抉择并不能让大家都感到“舒服”。实际上,教师作为道德主体实践教师伦理,并非仅仅在表达他个人的道德意识,更大程度上,他是代表着一个“类”或“团体”的道德责任。在日常的学校教育活动中,教师并不一定能够遇到需要自己做出极端牺牲的情境,但是常常会遇到道德冲突的情境,那么,是否有一些优先原则来帮助教师决策?学校应如何作为?此时,教育者面临的就不再是某一位教师品行是否高尚的问题,而是伦理问题,即如何作出更好的道德选择的问题。
5、社会工作是一个满载价值的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解决求助者的困难和问题,终极目标是为了成就其价值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的实践,离不开对人的心理状况和需要的认知和解析,强调对求助者问题的诊断和心理层面的干预,并在此基础上修复和发展受助对象的人际关系,改善其社会功能,这是社会工作早期的主要目标。随着社会工作日益高度专业化,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与工作技巧越来越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仅仅依赖个人的工作经验与日常感悟的非专业化技巧已无法满足求助者的需要。社会工作应在更大的范围内为促进实现平等与社会正义的目标提供确实可行的行动框架,使得这些行动不仅具有理性,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作为人的道德与伦理关怀,从而最终解决人类理性的不足与历史进步中的碎片化问题。社会工作是一种干预性的道德实践表明,社会工作关系建立的“求”—“助”性特征说明了社会工作干预性的客观必然性,以人为本是对个体进行干预促进其成长的道德规范,公平正义是对社会进行干预推动其进步的道德原则。
6、另外,道德标准还受到族群的宗教信仰、地理环境条件好坏、文明程度高低、社会的稳定与否等影响。
7、社会工作不只是社会工作者的单向的社会行动,而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的双向互动,是一种利他主义的社会互动,具有道德性。在具体的社会工作实务中,社会工作的道德判断不仅仅来自于社会工作者,而是来自于互动双方对互动过程及结果的道德评估。社会工作是一种互动性的道德实践表明,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的强烈的助人观念驱动的道德性社会互动,它是一种与伦理、价值相关的社会行动。在社会工作实践中,从助人计划的设计到助人过程的推进再到社会工作目标的实现,无一不闪烁着道德的光辉。社会工作者无一不由强烈的助人意愿所指引;社会工作者也会运用专业方法去达致目标,以实现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现社会工作助人自助、公平正义的道德诉求。
8、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有利于提高社会公德。公民的个人品质高,才会自觉遵守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维护社会的共同利益,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9、良好个人品德的形成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目标要求.
10、道德是人类借以更好地生存的智慧,因而它是人类的生存方式,是智慧的生存方式。一个人可以邪恶、欺骗、奸诈、忘恩负义地生活在世界上,醉心于感官欲望的满足;也可以善良、诚实、正直、感恩地生活在世界上,追求人格的完善和崇高。前一种人有坏品质、坏人格,后一种人有好品质、好人格。当人类个体普遍具有好品质、好人格时,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和世界便是好社会、好世界,人类的共同家园便是好生态、好自然,人类就过上了好生活。
11、既然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像射箭一样有一个标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样,需要在实践中根据感觉来调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说道德的准则是感觉当不为谬误。
12、道德是一个由多因素构成的复杂体系,因此,道德教育就不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是告诉和训练人们应该怎样行动的“养成”教育,而是告诉和训练人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的“成人”教育。
13、道德教育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容,那么,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就存在着从何处入手、如何展开的问题。或者说,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存在着一种逻辑顺序,这种顺序是与正常人的“知情意行”的活动结构相一致的,因而是最便于人们接受的。道德教育的逻辑顺序大致包括几个环节:
14、(作者:江畅,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来源:《中国德育》2017年第1期)
15、所谓“高标”,即人们倾向于把师德看作是高尚的个人道德操守与品行。例如,当我们在表彰师德师风榜样的时候,人们往往看到的是教师个人高尚的道德境界,无形之中拔高了师德过分崇高化的倾向,使得师德规范缺乏完整性与系统性,并使其最终失却对于教师、学生的可能价值。“高标”品德常常是优秀教师的特征,是少数人身上的可贵品质,像无私奉献、牺牲自我,就常常被看作师德形象的主旋律。但是,我们不能想当然地以少数教师的崇高人格作为所有教师的道德标准,这是不切实际的。
16、(5)培养和锻炼根据善恶观、道德知识和社会规范和引导在不同情境下进行道德判断、评价和选择的能力。这个阶段的任务主要不是讲授,而是营造情境和创造条件,使受教育者在复杂的情况下能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评价和选择。
17、大学阶段则要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反思和批判能力,通过反思和批判自觉构建自己的道德体系,培养道德智慧,使自己成为道德之人和智慧之人。
18、德是在群众监督下的行为品行,是善意的表达和良心的发现,是检验善恶的量天尺。
19、损人损己——这种人简直比禽兽还不如,好像虐待狂那样,只爱用责骂和伤害的方式来求满足自己心中的情欲。他们损伤别人,对自己也没有任何益处。例如:杀人然后自杀。
20、各行各业都有属于自己行业的道德,但总的来说,职业道德最根本的是:不要单纯的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损害公司的利益,违规违法。他就像我们除了法律法规以外,自己给自己定的警戒线,时刻限制我们,不让我们越雷池一步,损害公司或大家的利益。
21、说话办事要注意界限,在这里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课题,要了解他人,要理解他人,只有了解、理解他人,才能掌握好与他人交往的界限。理解他人是一个长期修养的过程。
22、时政精华内容+分析题答题技巧+重点预测内容
23、在我国,除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外,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先后出台了诸多对教师进行道德约束的规章制度。如教育部在2015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推动各地落实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探索建立国家教师荣誉制度”等要求,各省、市、自治区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出台了地方性的师德规范,各级各类学校也按照这些要求制定了相应的守则、规范、要求、办法或纪律等。就笔者研究的情况来看,这些制度与规定高度一致地体现了现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六个方面的要求。在数量上,除了40%的规范涉及“终身学习”表述最少外,涉及其余五个方面的要求都达80%以上,最多表述的是“关爱学生”,超过90%。
24、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道德精英不同于我国一直以来所推崇和宣传的“道德模范”。“道德模范”大多是优秀的道德常人,他们与其他人的区别只在于他们更忠实地接受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引导,而不是因为他们在道德水平上达到了智慧的层次。道德精英则不同,他们具有“道德模范”所不具有或不充分具有的道德反思、批判能力,以及相应的道德洞察力和构建力,因而有可能会在骨子里突破一些社会的道德常规。就是说,道德精英可能不是“道德模范”。对于道德教育来说,所需要着力打造的是道德精英而不是“道德模范”,至于一个社会需要树立什么样的道德模范则是另一回事。
25、道德教育所要培养的这两种人主要差异在于,道德常人具备基本的道德素质,他们能按照社会规范行动,并接受社会的价值引导;而道德精英则不仅具备基本的道德素质,而且具有道德反思、批判和构建能力,简言之,具有道德智慧。道德常人具有英国著名道德哲学家R.M.黑尔所说的常识道德思维,而道德精英不仅具有道德常识思维,而且具有黑尔所说的道德批判思维。从这种意义上看,道德精英也可以说社会道德的先进分子或道德“先知”,他们更具有道德洞察力和道德构建力,能根据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敏锐地觉察到新生长的道德因素,并率先践行这种新的道德。因此,道德精英也是道德教育内容与时俱进的源泉。道德教育与道德精英处于相互作用的关系之中,道德精英需要道德教育培育才能生成,而道德精英的生成又会不断推进道德教育内容的更新和进步。如果一个社会的道德教育不能培养出道德精英,或者不能从道德精英的所作所为中汲取活力,那么,这种道德教育就会逐渐沦为落后于时代和生活的说教。
26、 在不断加深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新课标的学习中,我越来越认识到在中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是一门“铸造学生灵魂”的重要科目。要“铸造学生灵魂”首先要让学生做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老师务必要通过教学充分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以达到立德树人的课程目标。要实现这一课程目标更需要教学智慧。教师只有积极主动地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自觉地以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新理念和新思路指引自己的教学活动,自觉地优化对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认识,在主动关注的过程中及时调整和不断深化认识,及时更新教学观,才能更好的教学实践中展开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27、处事为人要勇于负责任。负责任不是人的天性,而是人的社会性的表现,是要经过长期修养才能做到,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虽然如此,但是在需要的时候,人是必须要负起责任的。你得到了权力,获得了利益或欠了他人利益,之后这必须要负起责任。例如:父母把你养育成人,你必须负起赡养老人的责任;你娶了妻生了子,必须负起家庭的责任;你与邻居共用一个走廊,每天从邻家门口路过,你就应当负起清扫走廊的责任;你的孩子伤了别人,你要负起给他人治伤与教育自己孩子的责任;你当上了公司的领导,你必须负起公司利润和员工利益的责任。
28、大地方犯罪率高只不过被媒体放大了而已,每天都发生无数次这样的事情。
29、从以上道德教育的内容来看,道德教育面临着两方面的任务:一是要使人成为具有基本道德素质的普通道德之人,或者说“道德常人”;二是要使人成为具有道德智慧的精英道德之人,或者说“道德精英”。前一种人是“君子”,而后一种人是“圣贤”。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要使全社会所有人成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引导要求的合格社会公民,从这个意义上看,道德教育的过程也就是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过程的重要内容就是道德化。因此,使人成为“君子”是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但是,道德教育不仅要使一代又一代的社会成员成为“君子”,而且还要努力培育社会的道德精英。道德精英是社会最高道德水平的标志,反映了一个社会在道德方面所达到的最高水准,同时也是社会的道德标杆,他们是其他人学习、借鉴、仿效、追求的榜样。社会的所有人都能成为道德常人,而只有少数人才能成为道德精英。这样的道德精英必须通过更充分、更完整的道德教育才能生成。因此,培养道德精英,使人成为“圣贤”不仅是道德教育的任务,而且是道德教育的高级任务。
30、社会工作和其他专业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社会工作是具有鲜明道德特质的专业,价值观和伦理学是社会工作的“生命线”(lifeblood),这种专业道德特质体现在社会工作的专业基础、基本使命、工作目标以及专业实践的各个环节,都是具有强烈的道德色彩和道德特质的。同时,社会工作的道德实践性又表现为一种专业性的伦理行为,和其他具有道德实践特点的工作如慈善、志愿服务不一样,社会工作的道德实践具有专业性。在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技术和价值,本质上并不仅仅是技术性的知识,而更多的是道德知识。
31、与人交往要注意界限。这个界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说话要注意界限,二是做事要注意界限。
32、在社会高度分工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工作就不仅仅是伦理行为,而且也是市场行为。这是因为,市场经济体制假定了独立于政府的平等自由的个体。因为市场经济的运作,首先承认了个人对财产支配权,其次认可了个人需要的交换和流通,最后以税收的方式明确了个人与政府间的权利和义务,而经济生活的有效运转又要求了个体之间的相互责任和义务。这样就具备了社会工作诞生的条件,伦理行为成为可以买卖的对象,社会工作也就应运而生了。只有在一个契约社会中,自由公民作为社会契约的基础,才具备对其他个体自由和权利的责任;只有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这种责任和义务才可以以分工的方式成为一种职业。特别是在奉行社会治理的当代社会,第三方成为社会治理的生力军,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日益盛行,社会工作的市场化特征也日趋明显。所以社会工作是市场化的伦理行为社会工作实践也是一种市场化的道德实践。
33、通常,学校的师德建设不乏对师德规范的学习、承诺,也有师德师风榜样教育,容易流于知识教育或简单的情感体验。基于教师伦理的学校师德建设,则尽可能要将师德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学校日常生活实践中来,梳理出教师已经遇到或可能遇到的道德困惑,以日常的、丰富的、操作性强的,并且是来源于教师自身经验的典型案例为基础。践行教师伦理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推理或道德选择,需要借助于对具体案例的分析。
- 上一篇:情人节发朋友圈的句子(72句)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