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篇盖全唐(45句)

2023-05-23 00:25:55 阅读:

孤篇盖全唐

1、  张若虚这个名字乍一听可能会有些陌生,但是大家应该都知道他的作品,他写的那首《春江花月夜》,就被认为“孤篇盖全唐”。宋代岳飞写的《满江红》,被誉为“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

2、说到《春江花月夜》作为音乐老师,第一个想到的不是唐诗而是同名的琵琶古曲,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的音乐课本里还有同名民族管弦乐曲的欣赏。

3、这首《满江红》,充分表现了岳飞豪放的性格,他对国家的爱,以及他希望驱除鞑虏的激情和勇敢气概都让人敬佩不已。更是抒发了岳飞渴望精忠报国的壮怀激志,同时,也包含了他对朝廷的腐败和懦弱的愤懑之情。

4、但是被叫做“孤篇压全唐”,就是夸大其词了。春江花月夜的确是唐诗杰作,但是如果说《全唐诗》也找不出一首能和春江花月夜媲美的诗篇,那真是过誉了。大唐是一个盛产出色诗篇的时期,而文学作品,到了一定的境界上,往往是难分伯仲的,所以有着“文无第武无第二”的说法。像这样的诗篇,我们只可能因为个人喜好有所偏爱,但如果说春江花月夜“无可匹敌”,其他唐诗都不如它,是不可能的。

5、从李刚、李光、张孝祥、张元干等人,到辛弃疾南归,这类词影响越来越大,其中辛弃疾更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以至于后人将这类风格的词人,称之为辛派词人。辛派的代表人物还有陈亮、刘过、刘克庄、陆游、岳珂、文天祥等人。

6、这一次北伐,岳飞虽壮志未酬,但在镇守鄂州时,他写下了千古绝唱的《满江红》来表达了他收复失地,雪耻杀敌的决心和意志。

7、公元1136年,岳飞第二次出师北伐,攻占了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陈、蔡地区,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

8、  《春江花月夜》一诗在立意和选材上总结前人的经验,借乐府旧题谱写出天下众多人的心声,同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一直令后人传诵不已,千百年来有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它是由齐梁绮丽浮靡文风转向盛唐的自然清丽的一面旗帜,同时又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内容和形式多为后世诗人所借用。此诗既不像南朝山水诗那样着力模山范水,也不像玄言诗那样枯燥说理,更不是一首单单抒发儿女离情别绪的爱情诗,而是将多种诗情融为一体。它的诞生,填补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以月为中心媒介,同时写男女双方两地相思,探索宇宙和人生哲理于同一首诗的空白。不论从主题的提炼还是题材的加工上,此诗对唐朝繁荣的诗歌局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后代诗歌创作有重要的启蒙作用。诗中有好多名句被后世诗人所引用或化用。比如,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很可能是“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的化用;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能是根据“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化用而来;李白的“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都有化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痕迹。在意境和结构方面,江天一线,皎月一轮,白云一片和婆娑的花枝,绰约的人影,孤独的明月楼,又以其形的对比,构成线条的旋律,赋予此诗以绘画美。作者又以夜的寂静为背景,把人们臆想中的海潮声、江流声、捣衣声、凄凉的雁叫声与游子思妇的叹息声,巧妙地编织成声音的旋律,赋予此诗以音乐美。此诗的这些美感对现代新月派诗人闻一多提出诗歌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有着重要的直接影响。

9、《春江花月夜》,其为名篇不待言,细观风度格调,则刘希夷《捣衣》诸篇类也。此诚盛唐中之初唐。且若虚与贺季真同时齐名,遽分初盛,编者殊草草。吾读诗至贺秘书,真若云开山出,境界一新,毋宁置张于初,列贺于盛耳。----《载酒园诗话又编》

10、诗情、画意、哲理,诗人一股脑儿地将它们完全融合一处,却没有任何丁点的违和感,借着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地赞叹大自然的瑰丽景色,讴歌至美的爱情,将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将开来,与对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11、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12、相较于唐代大部分的绝句、律诗,拥有252字的《春江花月夜》可以说是鸿篇巨制了,而且它起承转合的变化之丰富,也是古诗词当中少有的。

1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

14、张若虚的功绩是无从估计的。----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15、  读者可以看到,诗人在第二组是写初月的朦胧,第三组是写高月的皎洁,并发思古之悠情。“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面对这一轮江月深深地思考着,满怀感慨和迷惘。也许后来大诗人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以及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诗句,只是此句的翻版。而第四组的起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与刘希夷的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则如出一辙。张若虚感叹江月长明而人生短促,刘希夷感慨风物依旧而人生易老,两者之间何其相似!这里月的叠用、人的叠用以及江的叠用,有一种音节美、韵律美,断而复续,飞丝相接,给人一种清峻雄奇之感。诗人创造的这种诗歌语言形式,后来发展成为散曲和民歌中的“顶针续麻体”,至今中国诗坛还留有它动人的影子。

16、直至明代,这首诗才逐渐被人赏识。明嘉靖年间,李攀龙选编《古今诗删》收录张若虚的《春江》诗,万历年间的三种选本《唐诗所》、《唐诗解》、《唐诗归》,崇祯年间的《删补唐诗脉笺释会通评林》七言古诗、《石仓历代诗选》,明末成书的《唐诗镜》都选录了此诗。

17、《春江花月夜》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写,赞叹大自然的清新美景,歌颂世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寻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又遥远的意境。

18、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一作: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裴回一作:徘徊)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落月一作:落花)

19、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遗憾的是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

20、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21、“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的意思就是说有这么一首词,精妙绝伦,把北宋和南宋所有的词作品都给压倒了。有这么一首诗,很出色,把唐朝的诗也给比下去了,了不得。当然,这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要知道,诗的顶峰在唐,词的辉煌在两宋。能把这些时期的作品比下去,说明这一诗一词肯定是不一般的。其实,这句话中一词指的是岳飞的《满江红》,“孤篇”指的是张若虚的一首诗《春江花月夜》。

22、易安居士的作品,流传最多的还是其婉约词,但是李清照最好的这些词,大多充满了南渡以后凄苦之情,例如《临江仙》:

23、张若虚,扬州人,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吴中四士,诗二首。----清《全唐诗》

24、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25、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庚、霰、真)──细微级(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26、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27、说来说去,我个人很喜欢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28、私家定制红紫竹洞箫,琴箫,台湾以及福建桂竹南箫;可根据个人喜好,不同手型,不同气息基础量身打造。各种茶叶销售预定。

29、岳飞的这首《满江红》有苏轼积极向上充满自信的特点,也有充满了爱国主义的精神力量。这两点同时具备,是很多南宋词达不到的。

30、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玉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31、春江花夜有潮波,海上月有潮波。这是一首当之无愧的《春江花夜遍天下》的结论:在这首诗《春江花月夜》中,可以看出诗人的创作能力是高超的。诗人用他的伟大模型创作了一篇统治整个唐朝的文章,而不是一篇压迫整个唐朝的文章。由于闻一多先生有一晚可以称为“春江花月之夜”,因此被称为“整个唐朝被一篇文章压迫”,这两条评论很可能是本文论述的基础。

32、唐代是诗盛产的时代,我们现在所学的诗很多都是唐代诗人的作品。其中像李白杜甫这样的诗人,他们的诗作又多又好,但是唯独张若虚一生只留下来两首诗,但是仅凭借其中的一首《春江花月夜》,一直被人们所歌颂,这在世人中是特别罕见的,甚至于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所以就有孤篇盖全唐这种说法。

33、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34、最后,“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这句话到底是谁总结的也是查无此人,只是大家的一种普遍认知,后经大众口口相传下来的。

35、  离别之后,这女主人就陷入了漫长的相思之中,就算这样也要坚持每天梳洗装扮。穿上新衫,才感觉到春天的温暖。梳洗装扮后,她把目光投向了窗外。窗外生机盎然、花红柳绿。偶尔有燕子飞过,透过罗幕偷偷探看她。不知什么时候,几只蜜蜂也被画衣上绣的花吸引,可见其以上的绣花多么逼真生动,表明思妇对这件画衣的用心程度之深。这句将她百无聊赖却又想借此给心上人带来惊喜的心情彰显无疑。

36、若虚开元初人,与贺知章、张旭齐名。----《唐诗别裁》

37、唐朝时没有所谓的诗集,一直到元朝,诗人的这首《春江花月夜》诗几乎无人所重。很多诗选本像是《文苑英华》《唐文粹》《唐百家诗选》《唐诗记事》等均未见他的诗作。

38、  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39、扮演“小裙子姐姐”的李天晓说:“我们排练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无论是从服装还是表演,刚开始都有一些不适应,但是经过不断的练习和克服,最终呈现出来的舞台效果,也算圆满完成任务啦~希望观众在春、江、花、月、夜的舞台呈现和我们的舞蹈表演中,真正感受到繁华盛唐,美轮美奂。”

40、  都说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因为这两个时期产生了太多流传后世的优秀诗词作品,唐代是属于古诗的时代,而宋代属于古词的时代。

41、喜欢诗词的朋友可能听过这样一句话:“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那么这个说法是谁说的呢?指哪首诗词呢?又是什么意思呢?关于这些问题,大概不少朋友也都非常想知道,下面我就对这些个问题来解答,欢迎有兴趣的朋友批评指正。

42、  全诗可以分为两大部分。诗的前十六句(首句到“但见”句)以雄浑的笔触、细腻的感受勾勒出一幅如梦似幻的壮丽画面;后二十句(“白云”句到末句)则在这一背景之上真情演绎了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思之情。语言明畅轻灵,富于动感,语意则幽远深邃,耐人寻味。

43、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44、闻一多先生给这首诗的评价是:“孤篇压倒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为什么他会给这首诗这么高的评价呢?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首诗。

相关句子

做我的盖世英雄的句子,我的盖世英雄短句,我的盖

做我的盖世英雄的句子,我的盖世英雄短句,我的盖世英雄语录 1,我连自己都不了解,却清楚地知道你的所有 2,或许合适真的比喜欢重要 3,都只因上次太忘形谁人才重要未看清 4,就算……

爱情说说短句伤感,伤感说说 心情短语,:失望从

爱情说说短句伤感,伤感说说 心情短语, 1,失望从来不会铺天盖地只会积少成多 2,你有那么好的年纪为什么不笑得很好看些 3,最怂的就是明知自己是备胎却还舍不得离开 4,我不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