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26句)
不求甚解
1、《不求甚解》语言平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语简约,生动形象。
2、(出自):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3、陶渊明十八岁那年为自己写了一篇文章,取名《五柳先生传》。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作为自己的号了。先生喜爱闲静,不多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很喜欢读书,似对所读的书不执着于字句的解释;每当对书中的意义有一些体会的时候,便高兴得忘了吃饭。生性爱喝酒,可是因为家里贫穷,不能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就叫他来一起喝酒;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离开,从来不会留恋着而不肯离开。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破旧得连风和阳光都无法遮挡;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碗和饮水的工具经常是空的,而他却能安然自得。(五柳先生)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稍微抒发自己的志趣。他能够忘掉世俗的得与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造句:我们学习要脚踏实地,注意每一个细节,不能不求甚解。不求甚解的意思及故事2出处:晋代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4、通过总结作者和名人名家的读书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完成目标
5、意思: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
6、9)这种精密技术工业,怎能容许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做事态度?
7、(近义词)走马观花、囫囵吞枣、一知半解、望文生义、生吞活剥、浅尝辄止、食古不化
8、《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话说得比较平直、顺畅。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话说得略有跌宕,或者说,其中有半拍休止符。尽管用语不一样,但是分别用“不亦悦乎”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以表达读书之后得到感悟的快乐却是异曲而同工,也给了我们有力的启示:他们都没有停留在“不求甚解”的中途路上。
9、10)像他这样循序渐进地学习,虽然成效可能较慢,总比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要好。
10、①“见风使舵”新解;②“班门弄斧”新解;③“滥竽充数”新解。
11、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说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12、例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刻苦钻研,深入领会,不能粗枝大叶,不求甚解。
13、(用法)含贬义。多用于学习;也指了解情况不深入。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14、③(7~8):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15、北京师范大学王富仁《好读书,不求甚解》:“好读书,不求甚解才是正常的读书方式”。
16、(语法):连动式;作谓语、状语、宾语;含贬义。
17、②(5~6):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可取,并举例加以说明。
18、14)我们要效法孔子那种韦编三绝的好学精神,不应虚应故事,不求甚解。
19、 解释:先生喜爱闲静,不多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很喜欢读书,似对所读的书不执着于字句的解释;每当对书中的意义有一些体会的时候,便高兴得忘了吃饭。生性爱喝酒,可是因为家里贫穷,不能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我这个情况,所以时常备了酒邀我去喝。而我呢,到那里去总是把他们备的酒喝光。
20、(解释)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愉快和得意的心情。现比喻观察事物不深入,不细致。也说走马看花。[近]不求甚解。[反]追根究底。
21、清代诗人冯班《杂录》:“陶公读书,止观大意,不求甚解”。
22、讲故事导入:有一个老太太做寿,满堂儿孙、亲戚朋友都纷纷送礼问候。请唐伯虎来作诗,他第一句就说:“这个婆娘不是人!”大家听了很震惊,都斥责这个人胡言乱语。唐伯虎说:“别急,请听下一句——九天仙女下凡尘!”“好!好!”众人转过了神,夸赞起来。唐伯虎又道:“儿孙个个都是贼!”这下老太太的儿孙可不干了,撸起袖子,欲围上来。紧接着,便听到唐伯虎说:“偷来蟠桃献母亲!”孙一听,乐了。众人都赞扬这首诗作得好。
23、5)这种做事不求甚解的作风,正是阻碍工业技术升级的主因。
24、《短文两篇》是作者心智的结晶,读《谈读书》如同沐浴在智慧的阳光下,读《不求甚解》如同聆听长者的谆谆教诲。分析比较两篇短文在语言上的不同特点。《谈读书》语言平易流畅,灵活地穿插比喻、排比、类比的修辞手法,用语典雅,简约而富有智慧。
25、4)在过去一周内,我不求甚解地听了一些课,也收集了一些资料。
- 上一篇:居高临下造句(34句)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