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拉克利特有三句名言(60句)

2024-05-11 08:40:40 阅读:

赫拉克利特有三句名言

1、继约翰·伯格《观看的方式》,又一精彩观点的经典之作。

2、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肖像的镜子。——歌德(赫拉克利特有三句名言)。

3、教学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生。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是薛老师教学成功的关键。薛老师认为:教学一定要教在学生疑惑处,让学生经历挑战,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他提出三个“不教”的主张:“学生已会的不需要教,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必教,教了学生也不会的暂不教。”他的教学总能唤起学生挑战的欲望,让学生一直处于跃跃欲试的学习状态。比如:学生很容易读懂课文三个故事的内容,但为什么要选这三件事,作者是怎样用这三件事来说理的,学生却弄不明白。薛老师抛出的问题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块石头,立刻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学生带着问题潜心读书、思考,经过一番挑战,终于掌握了说理文的一般表达规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样的教学,才会使学习真正在课堂内、在学生头脑中真实地发生。

4、或许,这一句关于“错过”的话语会令我们联想到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的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所谓“错过”,是不是指发生于“两次”之中的错过?假如这样理解,则把重点放在了后一句上,却忽略了前一句中的提问:“脚跟下事作么生?”所以,这里的“错过”不是前后相续之中的“错过”,而是就在当下的“错过”,“错过”的发生是因为不了解“脚跟下事”到底是什么(所谓“作么生”)。

5、师:明白了没有?课文不但写了事,还把每个故事暗含的道理概括出来了。伟大的发现!请用横线把每件事背后的道理画出来。我们一起来读:“问路”这件事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6、卢克莱修对敢于反对宗教压迫的伊壁鸠鲁作出了高度的评价。他说:“当人生在宗教的沉重压迫下,目不忍睹地匍匐在地,而宗教却于苍天中伸出脑袋,用凶狠的面孔俯视着凡人时,一位希腊人(伊壁鸠鲁)第一个勇敢地抬起凡人的眼睛,第一个当面抗拒它。”

7、[点评:教说理文,把重点放在“怎样说理”上,而不是只关注说了“什么理”。]

8、一般认为,行脚是为了参学,为了获得更多知识或现代所谓的“资讯”,以不断向外拓宽自己的认知空间,所以有“游必有方”之说。但参禅者的行脚又与一般意义上的”游学“不同,主要是为了体认脚跟下事,向外的同时也是向内,广延性开展同时也是纵深性开掘。所以禅宗祖师见到来参学的行脚者,往往劈头便问:“从哪里来?”乃至:“船来?陆来?”也仍是在考问这“脚跟下事”。假如某位参禅者来到禅师门下,禅师却先拿出一套“禅学理论模拟测试题”来请参禅者答卷的话,很难被认为是一位具备资格的禅师,因为作为禅师的“本分事”,就是要帮助参禅者了解自己的“脚跟下事”。

9、以一种邪恶的、不智的、失节的和不洁的方式活着,就不仅是很坏地活着,而且是在继续不断地死亡。

10、●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46)

11、又如,一位僧人问疏庵净禅师:“如何是七峰的佛法?”禅师便反问道:“七峰暂且不论,如何才是你脚跟下事?”

12、而大慧宗杲禅师则从反面来批评对“脚跟下事”的错误理解:“又有一种,以《楞严》、《宗镜》、龙、济偈语所说:‘眼见耳闻无非是心,更非别法。’引‘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之类为证,谓之‘脚跟下事’,谓之‘基趾’,谓之‘绵密地’,你不妨会得好。若恁么会,岂不是认物为心?既是你心,又要认他作么?”

13、师:我们看,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所以他一开始举的是谁的例子?

14、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河里的水是不断流动的,你这次踏进河,水流走了,你下次踏进河时,又流来的是新水。

15、师:认真阅读第第第4自然段,看看写这三件事,每个自然段后面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需要用心阅读才能发现。

16、他说,我们可以设想存在各种不同的时间系列,它们之间互不相关。我们可以举出一个我们称之为a、b、c、d、e、f……的系列。这些事实之间有着相互联系:一个位于另一个的后面,一个位于另一个的前面,一个与另一个同时存在。但我们也可以举出另一个系列,那是α、β、γ……系列。我们还可以举出许多其他的时间系列。

17、师:非常好。再看看前面一句,人没有礼貌就怎么样?“生”什么意思?“生”组个词叫——

18、师:这些句子也可以警示、启发别人。《谈礼貌》这篇课文中运用了古训、俗语,也引用了名人名言和警句。平时我们要善于积累,积累得多了,表达的时候语言就可以丰富、精准、有说服力。

19、想想吧,因为我们的懒惰,总想着来日方长,做何事都能拖则拖,竟致那么多的计划、旅行、恋爱、对人生的探究未见实行!大难不至,我们就会什么也不做,我们会发现自己又回到日复一日的平庸生活,生活的欲望被消磨殆尽。

20、所有这一切都是连续不断地给予我们的,因为我们忍受不了这一无法容忍的负担,忍受不了这一无法容忍的所有宇宙存在的解脱。叔本华说过,对我们来说,幸亏我们的生活被分成白天和黑夜,我们的生活被睡眠所打断。我们清晨起床,度过一天,最后便睡觉。要是没有了睡眠,将不可能活下去,我们将享受不到愉快。所有的存在是不可能一下都给予我们的。我们得到了这一切,但是逐步得到的。

21、●世界上没有两粒相同的砂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只相同的手掌。——福楼拜(71)

22、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幸福的。

23、(课件呈现: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学生指名读,齐读。)

24、赫拉克利特的灵魂“干燥的灵魂是最智慧最好的”,没有方向的灵魂,是潮湿的。

25、师:这是在一个事例中用有礼貌的行为和没礼貌的行为进行对比。有补充吗?

26、●如果我们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发现事物符合我们关于该事物的观念,并产生我们所预期的效果,这就肯定地证明,到此时为止,我们对事物及其特性的知觉符合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现实。——恩格斯(45)

27、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

28、师:再来读一条古训:“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生齐读)它出自《荀子》。这句古训的意思是说——(课件呈现:人无礼不生,事无礼则不成。意思是说,              。)有点难了,谁能来翻译一下?

29、●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观现实性的品格。——列宁(45)

30、  显然,这句名言是有其特定意义的,并不是指这条河与那条河之间的区别。赫拉克利特主张“万物皆动”,“万物皆流”,这使他成为当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流动派”的卓越代表。

31、这是什么意思?这里所说“睡着的人”是不是指“死者”,或者是指大多数不能清醒地认识世界的人们?而无论在那一种意义上,是不是可以说“睡着的人”都是必不可少的?在“睡者”即“死者”的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那些长眠者的智慧并没有死去而依然在照亮我们、点燃我们;在“睡者”即“蒙昧者”的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正是要由“爱智者”和“蒙昧者”合力创造世界。而在目前的这种“创世”中、在目前人类的这种状况中是否还有一种深刻的奥秘?我们在黑夜里见不到太阳,看不到全部的光明,那么,让我们也为自己点上一盏灯。我们有时走了那么远,就是为了寻找一盏灯。

32、坚定不移的智慧是最宝贵的东西,胜过其余的一切。

33、赫拉克利特既然承认宇宙是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火不断地转化为万物,万物也不断地再变成火,变化的思想必然会在他的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至于后来人称他的哲学为变的哲学。他形象地表达了他关于变的思想,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34、师:“不失色于人”是这个自然段中哪个词的意思?

35、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某一类型人的暂时的和必死的复制品。我们也都面临一个问题:是否每个人都有他的柏拉图意义上的原型。这一绝对性总希望得到反映,并已在时间上得到了反映。时间就是永恒的形象。

36、天界觉浪禅师有一次向众人提问:“脚跟下事作么生?”众人没有回答。禅师便自己给出了答案,以作为一种启发。觉浪禅师是这样说的:“剔起眉毛看已错过也。”“剔起眉毛”形容在极短时间内把精神收摄回来,集中注意来观看的样子,但即便如此,也已经“错过”了。

37、生:牛大哥,你这样做,如果我是那位卖布娃娃的老伯伯,也不会卖给你。歌德曾说过:一个人的礼貌就是映照他的镜子。希望你能像那个小姑娘一样做个有礼貌的人。您能向那个卖布娃娃的老伯伯道个歉吗?

38、师:对呀,就是要说文明、礼貌的话。再读读这则古训,要争取记住。当别人不明白的时候,就用“意思是说”来解释一下。

39、“行禅”则要求我们摒除一切思虑,集中注意在脚部、以及脚部所接触的地面的感觉上,对行走时的每一个刹那的动作(抬起、放下等)以及感觉(冷、热、痛、痒、软、硬等)进行标记与体会,同时刻意保持一种疏离的状态,不被感觉所吞没。这样一种训练既能抑制作为意识流的妄想的生起,又能提升心智的觉知程度。德国大哲学家康德终身保持着每天散步的习惯,其精深的哲学思想未必不是部分来自于散步时所获得的体验与启示,其散步或许已经接近于行禅的状态,可以假定为“散步以上,行禅未满”。

40、坚定不移的智慧是最宝贵的东西,胜过其他一切。

41、这个观念说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一系列的事,这一系列事可能同其他系列的事并行,也可能不并行。为什么要接受这一观念呢?因为这观念是可能的;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宽广的世界,一个比我们现在的世界更加奇怪得多的世界。这种观念认为不是只有一个时间。我相信这一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当代物理界的庇护,对当代物理界我并不理解,也不熟悉。这是多种时间的观念。为什么要设想单一时间的观念,一种如牛顿所设想的绝对时间的观念呢?

42、这种价值的差异表现于他们所追求的东西的价值差异。赫拉克利特批评多数人对幸福、快乐、纯洁、享受的理解,他说:猪在污泥中取乐,在污泥中洗澡,家禽也都在尘土和灰烬中洗澡。驴子宁愿要草料不要黄金。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幸福的。许多人向神像祷告,这正和向房子说话是一样的。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神灵和英雄。他们不知道,凡是在地上爬行的东西,都要被神的鞭子赶到牧场上去。  

43、人在自己的一生中就应当努力去期望和寻找自己真实的生命和灵魂的意义。这是一种在尘世未有穷期的探索。因为“灵魂的边界你是找不出来的,就是你走尽了每一条大路也找不出;灵魂的根源是那么深。”但是,“如果对意外的东西不作希望,也就不会找到它。”只有绝不放弃希望,才庶几有一些意外的收获。我们必须做艰苦的努力,“找金子的人挖掘了许多土才找到一点点金子。”这句话触及到我们的一种心情,或者愿望。在这里就是劳作的愿望。这里令我们最感亲切的还不是那“一点点金子”,而是“挖掘了许多土”。最后,在你的墓志铭上也许可以写上“我寻找过我自己”。“我们也应当记着那个忘了道路通到什么地方的人。”记住那个忘路者、迷失者或者恸哭而返者,他也毕竟寻找过他自己。

44、生:礼貌就像镜子,你对别人怎么样,别人就对你怎么样。

45、思而后行,以免做出蠢事。因为草率的动作和言语,均是卑劣的特征。

46、泰勒斯言谈幽默并非常有哲理。他对于“怎样才能过着有哲理和正直的生活?”的回答是:“不要做你讨厌别人做的事情。”这和中国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异曲同工之妙。有人问:“你见过最奇怪的事情是什么?”他的回答是:“长寿的暴君。”又一个问题:“你做出一项天文学的发现,想得到些什么?”回答是:“当你告诉别人时,不说它是你的发现,而说是我的发现,这就是对我的最高奖赏。”

47、良好的性格不是形成于一个星期或一个月。它是一点一点,日复一日形成的。赫拉克里特

48、[点评:创设情境,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礼貌,更能引起学生的直观体验和感受。]

49、希望是全人类共有的东西,即使是不名一文的乞儿也有。

50、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就不再配享受自由了。

51、师:我们再来看看作者是怎么用这三件事来说理的。(课件呈现——这正如俗话所说:“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读——

52、“行禅”与通常的“散步”不同。假设我们现在放下一切事务,只是单纯走路,但很容易头脑便开始遥想各种事情,这时自然头脑中事已经占据了我们的身心,而不全然是“脚跟下事”了。所以一般所谓的“散步”与“行禅”之间还是有很大距离的。

53、如果儿童让自己任意地不论去做什麽而不去劳动,他们就既学不会文学,也学不会音乐,也学不会体育,也学不会那保证道德达到最高峰的礼仪。

54、苏格拉底在谈到赫拉克利特的著作时说:“他所了解的东西是深邃的,他所不了解而为他所信仰的东西,也同样是深邃的,但是,为了钻透它,就需要一个勇敢的游泳者。”尼采甚至谈到赫拉克利特的晦涩的必要性,他曾引让·保尔(JeanPaul)的话辩护说:“大体而论,如果一切伟大的事物——对于少数心智有许多意义的事物——仅仅被简练地并(因而)晦涩地表达出来,使得空虚的头脑宁肯把它解释为胡言乱语,而不是翻译为他们自己的浅薄思想,那么这就对了。因为,俗人的头脑有一种可恶的技能,就是在最深刻丰富的格言中,除了他们自己的日常俗见之外,便一无所见。”但他认为,尽管如此,赫拉克利特还是没有躲过“空虚的头脑”的肤浅的解释。

55、周一贯先生,是我国德高望重的语文教育专家,是“小语界”的一面旗帜。周先生15岁参加教育工作,65年来没有离开过教育岗位,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村教育中,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周先生执著于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完成著作一百多部,发表作品一千余篇,总计著述近1700万字,主持过多项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教改实验。在不同历史时期,他总能以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和巨大的实践勇气,不断推动我国小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

56、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整个世界就是一团不断燃烧、不断熄灭的永恒的活火。

57、师:不错,他既引用了故事,也引用了俗语。好,统计一下,引用了投影上的俗语的同学举手!——你们有没有发现,当你有时候说理说不清、说不透的时候,有一个好办法,是什么?

58、师:课文中还用了其他的语言。(课件呈现: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59、被认为是赫拉克利特所作的著作,是一篇名为《论自然》的论文,被分成了三讲,第一讲是论宇宙,第二讲是论政治,第三讲是论神学。这本书被他藏在神庙中,并且据一些人说,他故意把它写得非常晦涩,只有行家才能看得懂,他惟恐亲近会导致轻鄙。总之,他是和自己的同胞保持很大距离的,他沉默寡言,据说,当他被问及为什么保持沉默时,他回答道,“为什么?就是为了使你们喋喋不休。”

相关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