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劝学教案(26句)

2023-08-07 07:38:13 阅读:

荀子劝学教案

1、明确:(1)B(A.寄托:托身、寄居,今义多指把理想感情托付于具体的人或物。C.用心:指思想意识的活动,今义指读书用功,遇事肯动脑筋。D.卑鄙:指地位卑贱,见识短浅,今义多指品质、道德败坏)

2、师: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3、 不少朋友下载资源原件时总是找不到网站,小编的百度个人网站的地址是:https://wenku.baidu.com/user/contribution?st=小编的微店网址是https://d.weidian.com/weidian-pc/pc-vue-item/?spider_token=b0d9#/item/list,建议收藏,以便迅速查找。

4、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正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反复设喻,使内容逐步加深。

5、我的课可能经不住评。我从某一个时间开始,也不再让一些自以为是的评论者在立场上干扰了我的课堂设计。评是他人的事,上课是我和我的对话体之间的事。只要有生命意识、文本意识、课堂意义意识与课堂结构意识,我就觉得我已经完成了一节课的任务。上述几种意识,可能只是我的杜撰,但未尝不是我的创新。我一直相信,一堂课有一堂课的意义。我觉得有时候,我们一节课,不应该只讲求信息量,更要注意解决问题,哪怕一个问题。我现在面对的学生,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很多时候我只能将一个问题讲得很细才成。我所教过的学生都认为,上我的课,最有感觉的是,他们被我调动起了情感。(荀子劝学教案)。

6、同样,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劝学》也很有特色.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作者先后以“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7、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反省,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行为也不会有过错了。

8、学习本文,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坚定终生接受教育的信念。

9、    再比如:“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利足”二字,人教版的注释从来都是:“脚走得快。”而对“能水”的注释则是:“善于游水。水,用作动词,游水。”这是明显的糊涂。

10、于:①表示比较;②从;③被。而: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并列;③连词,表修饰;④连词,表顺承;⑤连词,表转折;⑥连词,表并列。

11、连词,表递进,可翻译成“而且”“并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2、4本段的三层内容都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这样的写法什么好处

13、发问文题。孙权劝学的对象是谁?为什么要劝学?怎么劝学的?结果如何?

14、单元作文指导《写人要关注事例和细节》教学设计

15、那么,孙权究竟是怎样劝吕蒙的呢?我们先来听一听录音,初步了解一下文章的内容;注意听的时候要掌握字、词的读音,注意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16、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17、(1)这段讲了几层意思?分别用成语加以概括。

18、师:通过朗诵、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

19、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20、“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21、师: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师: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

22、那么,这位先贤大儒是如何勉励和鼓励人们学习,是如何“劝”学的呢?哪一句是他直接用来勉励学习的语句?

23、    第三段再从学习原则的角度阐述 "学不可以己"的道理,分三层说。先提出学习必须"注意积累",这是一条根本原则;再提"坚持不懈"和"用心专一",这是实行根本原则的必要措施。"坚持不懈"是学习时间上的保证,"用心专一"则是单位时间里“质”的保证。三条原则,相辅相成,而归结起来,仍是"不可以己"几个字。

24、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25、(1)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相关句子

论语十则教案(35句)

论语十则教案 1、    我们都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但这样解释是没有实感的。 2、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

荀子名言句子(31句)

荀子名言句子 1、 译文:圣人知道思想方法偏颇的坏处,看到了蔽塞的祸害,所以不特别喜好一样东西,也不特别憎恶一样东西,不过分强调开始,也不过分强调结局,不偏重近,也不偏重远,不过……

荀子语录及翻译(46句)

荀子语录及翻译 1、 译文:音乐生于人心,感人的力量最深,改变人的情感也最快,所以先王非常谨慎地制定音乐。音乐中正平和,百姓就和睦而不至于淫放,音乐严肃庄重,百姓就整齐而不陷于……

荀子名言100句(53句)

荀子名言100句 1、谁有历经千辛万苦的意志,谁就能达到任何目的。——米南德 2、意志若是屈从,不论程度如何,它都帮助了暴力。——但丁 3、(译文)只要做人光明磊落,那么到哪里……

荀子名言名句(33句)

荀子名言名句 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荀子名言名句)。 2、见《荀子·儒效》。知之:知道道理。行:行动,实践。敦:厚。这两句大意是:懂得许多道……

荀子名言(55句)

荀子名言 1、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成相》 2、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3、 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

荀子名言名句及解释(41句)

荀子名言名句及解释 1、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2、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

荀子名言及翻译(49句)

荀子名言及翻译 1、庄子在《逍遥游》结尾中列举出三类人的“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句子是(任答一类人即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2、而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

荀子名言名句及解释100句(38句)

荀子名言名句及解释100句 1、(译文)子贡问孔子说:“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孔子说:“那就是恕道吧!我所不情愿强加给自己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2、公生明,偏生暗;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