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哲学全书(93句)

2023-08-26 02:49:43 阅读:

黑格尔哲学全书

1、   按照新的全集内这一著作1827年第二版的“编辑说明”,黑格尔对这本书的修改和扩展,使这本书从它1817年的第一版到1827年第二版几乎扩展了一倍。第一版原书有304页,到第二版成了578页。整个印张数目从19增加到了这本书从1827第二版到1830年第三版显得似乎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实际上并非初看起来那么简单。按照新的全集内这一著作1830年第三版的“编辑说明”,黑格尔起初曾打算不做重大的改变和扩展,但他这里恰恰想得不现实。结果是第三版的印张数达到了比第二版多了5个印张,终于还是比预先计划的要拓展得多。黑格尔在给哥塞尔(K.F.Göschel)的信里讲到他在细节之处试图作了许多改善。(16) 其实他的改动并不是仅仅限于细节之处,而是包含有重要的变化。就算是细节之处,其数量也足够之大。拉松所标出的变化有3600个,但这只是涉及他所理解的重要的变化,而且正如我们前面说过的,他并没有实现他的设想。(17) 新全集内这版的“编辑说明”说编者用5953个标注标示变化之处。(18) 我们在此必须立即说明的是,每个标注并不是仅仅表示一个变化,而常常是多个变化。在这成千上万的修改当中编者同时指出黑格尔替换一些词是用恰恰具有对立涵义的词。(19) 总之,黑格尔这本书的三个版本之间包含着意义重大的、数量庞大的变化。

2、黑格尔认为:逻辑学是研究“纯理念”的科学。即它研究最普遍、最一般、最抽象的“纯思”。从表层看,这与普通逻辑(形式逻辑)没有区划,实则不然。普通逻辑只研究“形式”,不涉及内容。如麦粒=麦粒(即A=A),如果是这样,那麦粒永远是与自身等同的麦粒,这样的麦粒没有内容,毫无意义。黑格尔的逻辑学则不同,它研究的理念一开始确是很“纯粹”,但经过自我否定,虽然最终又回归原点即绝对理念,但此理念非彼理念,作为顶点的绝对理念有丰富的内容。还是以麦粒为例,同样是麦粒,经过否定,长成了麦苗,麦苗又长成了麦粒,前后的麦粒看似相同,实际上并不一样。经过否定后的麦粒更成熟、更营养。这也恰似两个人,一个人在原地不动,另一个人环绕世界一圈又回到原点,虽然两个人最终都在一个位置,但是环绕世界一圈的人显然不同于那个原地不动的人,因为他在环绕世界中丰富、拓展了自己,人生更有意义。前者(原地不动的那个人)是形式逻辑,后者(环绕世界的那个人)则是黑格尔所说的逻辑。

3、共30次,每周一次,时间定为每周日下午16:00-18:00,2019年9月1日正式开课。

4、“理念”的三个环节是“生命”、“认识”和“绝对理念”。生命从目的性而来。它是第一个符合概念的客体,是灵魂与肉体的直接统一;但在死亡中灵与肉开始显出分裂,死亡所涉及的不是灵魂,而是肉体,灵魂则超越个体的死亡而使生命成为了普遍的“类”。生命的理念通过类而上升到了认识的理念,这就是在有限个体的无限延续中去追求的“真理”的理念。认识的前提是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的二分,真理的认识就是要达到二者的统一。它最初是被动地分析现有的客体,然后是能动地综合那分析的结果,但最终却发现这一切只不过是认识主体把自己分化为客体又回复到自身的过程,认识客体不过是认识主体用来把握自身的手段,客体不过是另一个主体,或是主体的外化,于是主体就能动地支配了客体而上升为实践主体,成为了“意志”的理念,它要使主体和客体达到现实的统一即“善”的理念。善的理念不仅是用认识主体去吞并认识客体,而且是使这种吞并了客体的主体成为真正的客体,但这是一个主体通过实践向绝对客体无限接近的过程。而主体在这个实践中也无限接近于成为绝对主体,这时返回到认识立场,这一无限的实践过程就被理解成了作为绝对客体的绝对主体自我认识的过程。这个自我认识的绝对主体一客体就是“绝对理念”。绝对理念是整个逻辑学体系的内在灵魂,即它的“方法”不过不是外加于对象上的方法,而是客观对象本身(即“概念”本身)的运动方式。同时也是我们认识“绝对”或“绝对”自己认识自己的方式。

5、存在论还只停留于事物的表面外观,在思维层次上属于“知性”的直接性阶段。本质论则深入到了事物的本质。但本质不过是“过去了的存在”,即存在“原先”所是的东西,存在的来由、根据。“本质”一词(Wesen)在德文中正好是从“存在”(Sein)的过去时(即Gewesen)变来的。从存在进到本质其实就是对存在本身的深入,追溯其来源和真相,所以本质是存在的“真理”。但由于本质不可能直接把握,而只能像照镜子一样从它的对方身上(首先是从存在身上“反映”出来,所以本质论属于“反思”(Reflexion,又译“反映”)的间接性领域;又由于反映出来的镜像总是颠倒的,所以本质论总要通过对这镜像的再颠倒或否定才能获得正确的观点,它在思维层次上就属于“否定的理性”(或“消极的理性”)阶段。但正因为本质范畴与它的镜像具有这种互相颠倒的关系,所以这些范畴都是一对一对的(如“同一和差异”、“原因和结果”、“形式和内容”、“全体和部分”、“绝对和相对”、“必然与偶然”等等),理解其一必须理解其他,彼此互为理解的前提,这比起存在论中的单个出现的范畴来具有更为紧密的关系。后面这种范畴(如“质和量”、“存在和无”等等)的相互不可分的关系是要通过解释才显出来而不是直接显示在范畴中的。

6、(8)W.Jaeschke:ProblemeundStandderHegel-Edition.In:AllgemeineZeitschriftfürPhilosophie,5(1980),S.53(耶斯克:《黑格尔出版的问题与状况》,载:《哲学通论杂志》,1980年第5期,第53页)。

7、第二讲内容主要是进行原著选读和讨论《哲学全书》、《美学》。针对黑格尔精神哲学中的“想象力”问题,KlausVieweg教授以阿拉伯数字为例进行说明,阿拉伯数字能够在国际被广泛使用,原因就在于其抽象性,想象力的抽象程度越高或者说越接近概念,结果也就越具有普遍性。现场有同学以法国艺术家马塞尔·杜尚的艺术作品《泉》为例,提出一些诸如此类的艺术形式是否仍属于黑格尔所谓的艺术范畴。Vieweg教授回应到,黑格尔对于艺术品的定义首先要求必须要有思想渗入其中,也就是说,艺术品如绘画等必须包含着思想才称得上艺术,因此,在黑格尔那里,对物品单纯地进行空间位移、排列组合或者单纯的形式改造不属于艺术,真正的艺术应该包含着思想。对此又有同学作进一步追问,艺术品包含着艺术家的思想,不同的艺术品也就会包含着不同的思想,那么如何在人们之间形成沟通与交流。对此,Vieweg教授回答道,黑格尔正是要表明想象力仅仅是表象这一阶段,它还需要进一步向思维过渡,由此形成具有普遍性的概念。

8、一次性打包购买,原价900元,特价299元(送:全部30次高保真音频),单次收费30元。

9、这个实例或许也可以用来说明辩证法,辩证法是由正题、反题与合题组成的。首先我们说:“实在是舅舅”。这是“正题”。但是存在舅舅就暗含着存在外甥。既然除 “绝对”而外任何东西都不真存在,而我们现在又保证存在外甥,所以我们不得不断言 “绝对是外甥”。这是“反题”。但是这和“绝对”是舅舅的看法有同样的缺陷;于是我们被迫采取这个看法:“绝对”是舅舅和外甥构成的全体。这是“合题”。但是这个合题仍旧不圆满,因为一个人必须有个姊妹作外甥的母亲,他才能当舅舅。因此,我们被迫扩大我们的宇宙,把姊妹连姊夫或妹夫都包括进去。据主张,照这种方式,仅凭逻辑力量就能不停地驱使我们从有关“绝对”提出的任何谓语达到辩证法的最后结论,那叫作“绝对理念”。在整个这过程当中,有一个基础假定,即任何事物若不是关于整体 “实在”的,就不可能实际真确。

10、《哲学史讲演录》共四卷(德)黑格尔   B1/2364

11、的确,黑格尔将古典哲学以形而上学为核心和基础的哲学形式淋漓尽致地发挥到了极致,以至于后来的人们发现,除非超越黑格尔,除非扭转哲学的方向,否则谁也无法进一步推进哲学的发展。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黑格尔哲学都是哲学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

12、并且,假若“实在”是无时间性的,也没有任何理由说这历程后来的部分要比在前的部分体现较高的范畴——除非人当真要采取这样一种亵渎不敬的假定:宇宙渐渐在学习黑格尔的哲学。

13、于是艺术哲学下一步工作就是揭示决定艺术家灵感的那个时代精神,这就进入到了艺术史的进程。艺术史发展的内在动力仍然是艺术定义中理念内容和感性形式的矛盾。这一矛盾在历史中首先展示为“象征型艺术”,即表现在东方神秘象征(如埃及金字塔、斯芬克斯等)和原始自然宗教中的艺术,其特点是艺术的内容和形式正在互相寻找,但总是不能相适合,只能间接地猜测隐藏在形式底下的神秘内容,感性物质粗糙、笨重,压抑和遮蔽了精神的活力。第二阶段是“古典型艺术”,以古希腊艺术为典范,其内容和形式和谐一致,精神完全体现为感性形象,物质(主要是人体)充满活力,点点溶入意蕴之中,这就达到了最高的美的理想,同时又是最丰富最坚定的个性表现,如古希腊的雕刻。但由于理念毕竟只能表现在感性物质这种有限的形式中,所以在古希腊的美中仍然透出一股淡淡的“静穆的哀伤”。精神寻求超出肉体的出路,于是造成了第三阶段的“浪漫型艺术”,在这里艺术的内容与形式再次分裂,形式成为对自然的机械摹仿和技巧的卖弄,失去了精神意蕴,内容则成为艺术家个人主观偶然心绪的自我表现,越来越突破了形式的具象性束缚。这就是从基督教以来直到今天的艺术发展之路。它表明艺术正日益走向衰亡。精神由此就抛开了感性自然的形式,而提升到了更高的自我意识层次即宗教的层次。

14、所以在黑格尔看来,唯有“概念论”才是真正的“本体论”(或“存在论”),在此之前的“存在论”和“本质论”只不过是对旧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批判”或真正的“本体论”的“形成史”即“概念的发生史”而已。同样“概念论”也是认识论,是宇宙精神的概念本体经过存在论和本质论在自己身上达到了自我意识的认识。最后,“概念论”最纯粹地体现了黑格尔哲学的方法即辩证法的实质,即“否定之否定”的三段式或“圆圈式”进展法则。在此之前“存在论”中的诸范畴是一个一个地跟进,“本质论”中的诸范畴是一对一对地排开,它们虽然最终都被排列为三个一组的“正反合”结构,但这种排列都还是外在的,并未直接体现于范畴内部,因而这些范畴总是互相遮蔽了它们潜在的辩证本性;到了概念论,范畴本身就体现为具体概念的自身发展,或“否定之否定”的三段式辩证进展,所以一切概念都去掉了杂质而“透明”了,真正形成了一种辩证“逻辑”。概念论就此成为了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统一体。

15、黑格尔的体系是理念的展开和回到自身的过程,谢林的体系是自我意识逐步上升到绝对的过程。当然,黑格尔也谈到了绝对,在精神哲学里,艺术是绝对精神的第一阶段,哲学是绝对精神的最高阶段,而谢林认为艺术是最高阶段,是对于可以使所有人认识绝对的东西,而哲学只能带使一部分人认识绝对。

16、德国古典哲学系列课程第三讲中,Vieweg教授重点阐述《精神现象学》中从表象到概念、从宗教到绝对知识的过渡问题,他首先阐明了《精神现象学》中第七章向第八章过渡的基本规定性,尽管宗教冠以“绝对”之名,但精神在此阶段还只是表象形态,还没有完全实现绝对同一;其次围绕着表象作为普遍性和个体性的中介、表象主义的形式、直接性和存在、表象和事实—神圣故事四个方面阐述过渡中的转折点的核心规定;最后,Vieweg教授以宗教文本中的“神圣故事”为例,强调宗教中都有一个超出世俗最高原则,无论是佛教还是基督教,正是由于这种最高原则的超世俗性从而使得精神无法真正实现自我同一或者自我关联。它最终需要在绝对知识的环节才真正得以实现。

17、其次黑格尔认为费希特的功劳在于把实践的能动性赋予了纯粹思维本身,从而使思维能够由自身来推演范畴,并使范畴首次有可能真正构成一个自身发展出来的能动的体系。黑格尔自己的“逻辑学”就是把这种思维的能动性在一系列的畴推演中认真实现出来的产物。但黑格尔又指出,费希特对思维的这种能动性的理解仍然未完全脱除知性的形式逻辑的理解,“自我”按照同一律来设定“自我”,按照不矛盾律来设定“非我”,因而那限制自我的非我仍然是外在于自我的“外来刺激”,仍然是“自在之物”的残余。自我并没有真正凭借自己的内在矛盾而超出自身,而只是设定自己受到了某种推动或阻碍而已。

18、先看“艺术哲学”。黑格尔认为美学本质上应当是有关艺术创造的哲学。艺术是绝对精神向自身复归的第一阶段,即感性的阶段,这一点就决定了他对美和艺术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14)正因为只有人的艺术才自觉地显现出理念,自然则达不到这一点,所以自然美只是“为我们,为审美的意识而美”其本质是艺术,即人的一种精神活动。这种精神活动反映了人的其他有限的自由活动如经济、政治、伦理等等社会活动,但比它们更高。在美和艺术的本质定义中,理念作为内容,感性显现作为形式,构成了艺术美本身内在的矛盾结构,艺术哲学就是这一结构在不同层次上展现的体系。艺术的理念作为艺术美的内容还不是纯粹的理念(ldee),而是“理想”(ldeal),理想是以感性自然作为自己外在的表现形式的理念:但这个感性自然作为艺术的形式又必须是本身被理念征服、提高了的“第二自然”,它是心灵的自然而然的表现。所以艺术必须把内容上的理想主义与形式上的自然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构成了艺术哲学原理的“内容”、“形式”、“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三个层次。

19、在理想的内容上,黑格尔将其分为“一般世界情况”(它体现了普遍精神即“神性”)、情境和动作、“人物性格”。人物性格的中心是“情致”(Pathos),即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所以黑格尔认为,艺术的内容虽然要表现普遍精神和情境动作,但这一切都是为了表现人物性格和情致。“情致是艺术的真止中心和适当领域。对于作品和观众来说,情致的表现都是效果的主要来源。情致所打动的是一根在每个人心里都回响着的弦子。”(16)“情致说”和“性格论”表明黑格尔美学中有浪漫主义的因素。但同时他又反对当时浪漫主义思潮所流行的怪诞、滑稽和伤感,认为情致应当能够激发出古典主义的“美”的感动,因而必须受到外在的自然形式的约束。而在自然的形式上,黑格尔强调的是要使西方古典的形式主义原则(整齐、平衡、对称和谐等等)得到“人化”的理解,认为自然界的和谐协调只不过是人与自然协调的体现,是人的自由活动和实践技能的产物和象征,“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所以他认为艺术的客观性并不是外在自然的客观性,而是内心自然的真实性,即情感和情致的真实个性的真实。这样,不论是理想(内容)方面还是自然(形式)方面,艺术美的全部问题都归结到了人的情感和情致,归结到“艺术家”的精神素养情操和气质上来了。艺术的这两环节就统一为艺术家的主体创造活动,它诉之于艺术家的想象力、天才和灵感。但这种灵感又不完全是主观任意的,而是由普遍的时代精神所触发和启示出来的。

20、(19)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GesammelteWerke,Band.20,19FelixMeinerHamburg,S.595(《黑格尔全集》,第20卷,1992年,汉堡菲利克斯.迈纳出版社,第595页)。

21、《逻辑学》末尾讲的“绝对理念”,是一种像亚里士多德的“神”似的东西。绝对理念是思维着自身的思想。很明显,“绝对”除思维自身而外什么也不能思维,因为除对我们理解“实在”的偏狭错误的方式而言外,不再有任何旁的东西。据他说,“精神”是唯一的实在,它的思想借自意识向自身中映现。定义“绝对理念”的实际原话非常晦涩。瓦勒斯译之如的理念的统一言,就是理念的概念,这概念以理念的本身作为对象,而且从这一概念看来,客观世界即是一理念——在这客观世界里一切规定均统一起来了。)德文原文更难懂。

22、东方过去只知道、到今天也只知道•唯•一•者自由;希腊与罗马世界知道若干者自由;日耳曼世界知道•所•有•者自由。”大家总会以为,在所有者自由的地方民主制恐怕是适当的政体了,但是不然。民主政治和贵族政治同样都属于若干者自由的阶段,专制政治属于唯一者自由的阶段,•君•主•制则属于所有者自由的阶段。这和黑格尔所使用的“自由”一词的极其古怪的意义是分不开的。在他看来,没有法律就没有自由(到此为止,我们可以同意);但是他总爱把这话倒转过来,主张只要有法律便有自由。

23、因而,在他来讲,“自由”所指的可说无非是服从法律的权利。

24、1805年,在歌德与席勒的推荐之下,黑格尔成为教授。

25、听黑格尔版本的《西方哲学史》,原价900元,四月读书月福利价只要299元!

26、提起黑格尔的《小逻辑》,我们自然想到他的《大逻辑》。大小逻辑的区别是《大逻辑》(1808-1816)早于《小逻辑》(1816后)。《大逻辑》是独立的两卷本;而《小逻辑》是黑格尔《哲学全书》的一个部分,只有一卷本。两者的联系是《小逻辑》是《大逻辑》的缩写。但是要注意:《小逻辑》或《大逻辑》是后人用来区别黑格尔两种逻辑学的名字,并不是黑格尔原来的书名。

27、1800年到耶拿,与谢林共同创办《哲学评论》杂志。次年成为耶拿大学编外讲师,四年之后成为副教授。

28、但根据总是某物的根据,所以根据作为本质总是要把自已表现为“现象”。于是本质论进入到了第二个阶段,它要探讨的就是本质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根据”一旦表现为现象就进入了“实存”(Existenz,来自于拉丁文exsisto,即“产生”),因为凡现象中的事物都被看作是有根据的或从另一现象“产生出来”的,即此现象是彼现象的根据,彼现象又复是另一现象的根据。一个现象的本质就不再是隐藏在它背后的东西(如康德的“自在之物”),而是另一个现象,对本质的追寻就变成了在现象世界中对现象的不断的追寻。这种追寻所指向的目标是“物”,但到手的都是物所由以构成的“属性”,即一些飘忽不定的“质料”,它们之所以构成一个特定的物是由于被赋予了某种“形式”。质料和形式的这种关系看起来似乎是外在的,然而在实存的动态关系中来考察,形式不过是现象事物的自相联系,因而它就是能动的“内容”,所以“内容无非是形式之转化为内容,形式无非是内容之转化为形式”不可能有无内容的形式和无形式的内容。由此所派生出来的各种“关系”如“全体和部分”“力和力的表现”“内和外”也都是一些相互转化的范畴,它们使现象界具有了“规律”,而规律无非是现象界的“本质的关系”。在这种本质关系中,现象就成为了“现实”。这就进人了本质论的第三个阶段。

29、在《哲学史讲演录》中,黑格尔将历史上的哲学思想统统归为自己的哲学系统的环节,并对其内容进行了大量的主观创作。

30、1808年—1816年,他在纽伦堡当了八年的中学校长。在此期间完成了《逻辑学》(常被叫做“大逻辑”)。

31、黑格尔却让哲学家满血复活。哲学家的思考和我们当下的处境,因而形成短兵相接、紧张刺激的对话关系。

32、《黑格尔》       (澳)彼得·辛格     B535/0046

33、不过从历史的终点回顾整个历史进程,人们就可以看出绝对精神实际上也就是历史上的人们所努力追求的自由精神,只是由于他们的自由的层次尚未提高到自觉的程度,他们才把历史看作是不可理解的。所以世界历史从本质上看无非是“自由意识的发展”,它在每一时代只选择一个民族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即世界历史的核心依次从自由意识的水平较低的国家转移到水平较高的国家。所以历史最初是从东方开始,即从中国、印度、波斯、埃及这些国家开始,因为这些国家“只知道一个人是自由的”;然后是希腊罗马,这些国家知道了“一部分人是自由的”;日耳曼国家(基督教国家从中世纪到近代)开始意识到了“一切人是自由的”,神的本性与人的本性是同一的,但由于政教分离,这种同一只在人们的宗教生活中被意识到;只有到了世俗化的新教和王权相结合的普鲁士君主立宪国家,人们开始向世俗生活中全面扩展“人人自由”的原则,世界历史才实现了自己的最终目的。这种观点虽然有美化普鲁七王国之嫌,但也表达了德国资产阶级对自己的理想王国的明确诉求。

34、认识作为整体看,具有三元运动。认识始于感官知觉,感官知觉中只有对客体的意识。然后,通过对感觉的怀疑批判,认识成为纯主体的。最后,它达到自认识阶段,在此阶段主体和客体不再有区别。所以自意识是认识的最高形态。当然,在黑格尔的体系中必得如此,因为最高一种的认识一定要是“绝对”所具有的认识,既然“绝对”是 “全体”,所以在它自身之外再没有任何东西要它认识了。

35、(5)黑格尔著,杨一之译:《逻辑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38页。

36、“这种‘理念’或‘理性’,是•真•实、是•永•恒、是绝对•有•力•的存在;它显现在世界中,而且在这世界中除它和它的荣耀而外,再没有别的显现出来——这便是如前面所说,在哲学中已经证明的、在这里看作确证了的论点。”

37、存在论的第一个“正、反、合”三段式是“存在、无、变易”。“存在”(Sein,又译“是”、“有”、“在”等等)是整个体系的起点和开端。为什么要以“存在”为开端?黑格尔认为开端应当没有任何前提(先入之见),没有任何具体的内容,因而必须是最抽象的范畴,才配得上充当“绝对”的开端。而“纯存在”就是这个最抽象的范畴,它没有任何进一步的规定,可以说什么都还没有说出来,而只是一个“决心”,即决心“去存在”。但这种决心正因为如此就是最普遍的、涵盖一切的,一切其他哲学范畴都必须首先有这种决心才能发展得出来,才能存在,否则就根本不能存在,也就无从谈起了。在这种意义上,存在是一切其他范畴的基础和开端。由此可见,黑格尔的“存在”并非我们通常所以为的意指“存在的东西”(名词),而是本身包含有内在的能动性的“存在活动”(动词)、“存在起来”的活动。逻辑学中所有其他的范畴都具有这种特点,即自身能动性、自己运动的特点。逻辑学一开始什么都还没有说,就已经标明了这种特点,这是我们应当牢牢把握的。整个黑格尔的哲学体系都是由概念的这种自身能动的生命活动建构和发展出来的而不是拼凑出来的。

38、《美学讲演录》由德国黑格尔著。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主要反映在《美学》一书中,这是他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他的哲学体系在美学和艺术领域的具体表现。《美学》被称为黑格尔美学体系大全,它集西方美学理论之大成,把德国古典美学推向其发展的顶峰。

39、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6期:培根和波墨的哲学

40、由此可见黑格尔哲学的产生是和康德所开创的德国古典哲学的逻辑进程一脉相承的,他提取和纯化了前人思想中的唯心辩证法因素,将之建构成了一个层层递进的、具有严格规律性的逻辑体系;但这种规律性又不是外来强加于事物之上的,而是事物本身所蕴含并在历史发展的生命过程中展示出来的。这样,黑格尔就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比较完满地解决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实际上,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制约性也只有在这种辩证的理解中才有可能统一起来,正如黑格尔所说的:“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1)绝对精神本身是绝对的实体,但同时本身又是能动的主体,拥有自己运动的内在根据,能够从一个绝对的点出发把自己展示在一个扩展的系统中。这种系统的扩展最初是以纯粹逻辑的方式进行的,其结果就是由全部逻辑理念即范畴按照某种确定的方法所构成的“逻辑学”体系。

41、黑格尔在哲学史上堪称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对当时的各门学科多有精通,并且将它们纳入自己的哲学之中,形成了一个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黑格尔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比一般的哲学家站得都高,他是站在哲学史的高度来看待哲学看待自己的。

42、我们需要、也必须活在这样的对话传统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被激活。

43、1817年,出版《哲学全书》,完成了他的哲学体系。

44、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5期:柏拉图(下)

45、黑格尔认为,康德的哲学是“批判哲学”。这里的批判是分析考察。意思是康德对旧的形而上学进行了分析考察。旧的形而上学未考察人的认识能力,未经思考就将一些思想和范畴作为前提。因此必须加以批判考察。这是康德批判哲学的合理之处。但是,黑格尔认为,康德的批判哲学有两点不足:第康德在求知之前考察认识能力固然不错,即“思维的形式本身也必须当作知识的对象加以考察”,但是这里会“引起一种误解,以为在得到知识以前已在认识,或是在没有学会游泳之前勿先下水游泳”。黑格尔认为:思维形式的批判和思维形式的活动不能分离,即“我们必须在认识过程中将思维形式的活动和对于思维形式的批判,结合在一起”。“思维形式既是研究对象,同时又是对象自身的活动”。所以康德的批判哲学有其不足。第黑格尔认为,休谟是经验主义者。休谟的哲学是主观的,因为它的哲学局限于感官,“本身没有固定性,只是漂浮的和转瞬即逝的”,较之于休谟,康德的哲学强调普遍性、必然性,是“客观的”。但是这种客观性在黑格尔看来仍然是主观的。因为康德将现象和物自体截然分开。将人的先验能力即普遍性、必然性限定在现象之内,而物自体是无法认识的。正因为如此,康德的客观性仍然是一种主观性。因为在黑格尔看来,思想的真正客观性应该是:“思想不仅是我们的思想,同时又是事物的自身”。综评了康德的批判哲学后,在《小逻辑》中,黑格尔接着对康德的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作了具体的解读,这里就不展开了。   

46、(12)黑格尔著,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序言第11页。

47、(11)BriefevonundanHegel.Hamburg,Bd.2,S.329(《黑格尔往来书集》,第2卷,汉堡,第329页)。

48、于是,黑格尔就力图按照他的“逻辑学”的概念发展程序来解读哲学史的进程。如自泰勒斯以后的古希腊罗马哲学相当于存在论(本体论)。中世纪相当于本质论,近代相当于概念论。所有这些哲学都是唯一的一个哲学从抽象到越来越具体的发展的不同阶段,时间上最早出现的哲学就是逻辑上最贫乏最抽象的哲学,而时间上最晚出现的哲学则是逻辑上最丰富最具体的哲学。由此可见,哲学的发展并不是哲学家个人天才的偶然结果,而是绝对精神暗中支配和利用哲学家在完成自己的伟大工程,而最后的那个哲学家,即黑格尔本人,则看透了绝对精神的这个秘密,掌握了前此一切哲学所不断推进、而在他这里达到最后成熟的绝对真理。他自认为他自己的哲学就是绝对精神在其中达到自我意识的哲学,因而在他的头脑里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都最后统一起来了。在他这里,哲学史终结了,整个人类历史都终结了,以后的历史只不过是对他所发现的真理的一种再次确证或推广,不会再有什么新的东西产生出来了。全部辩证的发展在这一点上达到了最终的结束和静止,那能动的生命活动就被窒息在这一封闭的体系之中了。

49、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期:潜在与现实,自在与自为

50、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8期:亚里士多德(下)

51、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1期:阿那克萨戈拉

52、   但是这一著作在黑格尔逝世后的出版史却有一段曲折的、在某种意义上可说是不那么幸运的历史。黑格尔逝世后他的一些学生和友人组成一个团体给他出了一个全集:Werke.VollständigeAusgabedurcheinenVereinvonFreundendesVerewigten., 这就是死者友人版。这一著作集除了一个补卷与附卷外,正式是18卷。通过友人版,人们立即就有了两种的”哲学全书”,一种是黑格尔自己写的和动手出版的一本三版的“哲学全书”,一种是友人版编者取《黑格尔哲学科学全书纲要》1830年版而扩编成三大本书的“哲学全书”。为了把这两种的“哲学全书”区别开来,人们只得给后者一个名号,把后者叫做“GrosseEnzyklopädie” (大全书)。在友人版内,《哲学科学全书纲要》这一著作是和第6和第7卷有关。这就是说,它的第三版是被编收在了这两卷之内,而第7卷又是被分编作两册。于是黑格尔原来整整的一本著作,完整的一本书,就被割裂膨胀成了三本书。这样做在局外人看来并非必要,但这在编者那里却是不得不然,因为编者对黑格尔这一著作的这一版大大地进行了扩充,以致难以容纳在一个卷本之内,不得不将之分编为两卷三本。编者进行扩充不是源自黑格尔的任何示意,因之把他的这一著作分编成两卷三本,这自然也不是黑格尔自己意愿的表达。编者不是把黑格尔这一著作的三个版本全都收入这个全集,而只是特意选取了这一著作的1830年第三版。编者扩充黑格尔这一著作是用对黑格尔原著上另外添加“Zusatz”、即“附释”的形式。这些附释的材料是取自黑格尔的一些手记和他的一些学生在听他上课时所做的笔记。

53、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就是上帝,上帝的本质就是逻辑理念。但上帝并不满足于仅仅是逻辑理念,他不但全知,而且全能、全在,所以他还要外化出整个自然界。黑格尔的“自然哲学”就是要在自然界里揭示出上帝或逻辑理念的身影来,并阐明上帝在他的这个“异在”里暗中所做的工作。自然界的产生虽然显示了上帝(逻辑理念)的大能,但这还不够,上帝还要能够扬弃自然界的“异在性”,让自然界自己从自身中发展出精神来。所以我们看待自然界就必须有双重的眼光,即一方面,从自然界的自然物质来看“太阳底下无新事”,自然本身是不变的僵死的存在,它将它自身中所隐含的逻辑理念死死地遮蔽住,成为精神的沉重的枷锁。物质是惰性的,它里面的一切运动变化似乎都不是它自身所固有的,而是外来的推动。但尽管如此另一方面物质不过是绝对精神的外壳,它里面有能动的精神在自由地冲突,终有一天会冲出重围。“上帝永远不会僵死,而是僵硬冰冷的石头会呼喊起来,使自己超升为精神。”(8)这样一个超升过程在自然界中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机械论(力学)、物理论(除机械力学外的广义的物理学,包括光学、热学、地学、天文学、电磁学、化学等等,但也包括古代的气水土火“四元素”理论)、有机论。它们分别与《逻辑学》中的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相对应。在有机论的顶点即人和人的精神身上,自然界意识到了自身,意识到自己实际上不过是精神这样一种本质,因而就否定自己而向精神哲学过渡。“精神是从自然界发展出来的,自然界的目标就是自己毁灭自己,并打破自己的直接的东西与感性的东西的外壳,像芬尼克斯那样焚毁自己,以便作为精神从这种得到更新的外在性中涌现出来。”(9)精神是自然界的“真理”。

54、(6)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北京,1980年第2版,第5次印刷。新版序言,第xiv页;参见译者引言,第ii页。

55、《小逻辑》           (德)黑格尔        B801/2364

56、1816年—1817年,黑格尔任海德堡大学哲学教授。

57、(8)黑格尔著,梁志学等译:《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1页。

58、第二个主要特点就是彻底的理性主义和逻辑主义。

59、1800年,来到耶拿,与谢林共同创办《哲学评论》杂志。

60、1801年,进入耶拿大学哲学系,任编外讲师。

61、2007年8月8日于北京密云溪翁庄(第一稿)

62、逻辑照黑格尔的理解,他明确地说和形而上学是一回事;那是一种跟普通所说的逻辑完全不同的东西。他的看法是:任何平常的谓语,如果把它认作是限定“实在”全体的,结果它就是自相矛盾的。我们不妨举巴门尼德的学说:唯一实在的“太一”是球状的,作为一个粗浅的实例。任何东西如果没有边界便不会是球状的,而除非它外部有什么(至少有虚空间),它才可能有边界。因此,假定整个宇宙是球状的,便自相矛盾。(如果把非欧几里得几何抬出来,对这个议论未尝不可以有异议,但是这议论作为一个说明例子,也算可用了。)

63、三段论推理分为“质的推论”、“量的推论”、“反思的推论”、“必然的推论”,这是一个重新建立起来的概念同一关系使自己越来越客观化、实在化、形成“客观概念”的过程,它表明,概念通过判断和推理恢复自己的同一性并不是简单地回到概念,而是在更高层次上返回概念,也就是使“主观概念”成为了客观概念、客观思想,最后向客体过渡。这种过渡一方面说明主观概念本身具有凭自身的自由本性能动地使自己客观化的力量,而无须借助于外在的帮助来获得自己的客观对象;另一方面也说明一切客观对象其实都是由主观概念建立和形成起来的,其本质无非是“客观概念”。所以要理解客体,同样要从它们所蕴涵的概念入手才能把握其本质。在这里,黑格尔虽然借用了形式逻辑的一整套框架,但却巧妙地表达了辩证法的逻辑学、认识论和本体论“三统一”的思想,或者说,使形式逻辑获得了自身的内容上的合法性根据。

64、但自我意识的这种反身结构在踏入到与其他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的初期并未得到他人的承认,而只是主观内在的意识,因而时常遭到摧毁;它要能够真正建立起来必须在与其他自我意识(其他人)的“生死斗争”中获得某种确定的承认,这就是建立某种“主人和奴隶”的关系。在这种被承认的自我意识中,主人代表自我一方,奴隶代表对象一方;但自我是有对象的,只不过这对象外在地属于他;对象也是有自我的,只不过这自我寄于主人身上。所以主奴双方都不是真正完整的自我意识。但由于奴隶一方从事着与对象世界打交道的劳动活动,他支撑着主奴双方的生存,而主人只不过是寄生虫而已,所以建立完整自我意识并意识到自己的真正自由的希望倒是在奴隶一方。“奴隶据以陶冶事物的形式由于是客观地被建立起来的,因而对他并不是一个外在的东西,而即是他自身”奴隶通过劳动把自己的人格灌注在对象中,他才能够人性地对待他的对象(主人在享乐中则只是动物性地消费他的对象),也才能够意识到一切他人也是和自己一样的人,从中就萌生出一切人在人格上“平等”的观念,而这就是真正自由意识的觉醒。但黑格尔又认为,自由意识一旦建立,就陷入到自身分裂之中。“斯多葛主义”通过把一切对象消解为自我而保持自我的独立性;“怀疑主义”则相反,通过把一切对象作为不真实的东西从自我中排除出去而保持自我的独立性。这两者的冲突就导致“苦恼意识”即灵与肉、彼岸与现实、精神生活与世俗生活的矛盾。这种矛盾只有上升到更高的精神层次即“理性”的层次才能解决,理性就是完成了的自由意识。而理性通过“理论精神”和“实践精神”的发展则为建立起“客观精神”提供了前提。客观精神就是自由意识的实现或“自由意识的定在”。

65、黑格尔同历来其他曾抱有稍类似的形而上学观点的人有两点区别。一点是强调逻辑:黑格尔认为,“实在”的本性从它必须不自相矛盾这个唯一的考虑就能推演出来。另一个(与第一点密切相关的)区别特征是称作“辩证法”的三元运动。他的最重要的著作是两部《逻辑学》(Logic),要想正确理解他对其它问题的见解的依据,这两部书不可不懂。

66、(21)BriefevonundanHegel.Hamburg,Bd.2,S.166(《黑格尔往来书信集》,汉堡,第2卷,第166页)。

67、(14)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42页。

68、谌洪果,法学博士,知无知创始人。著作《法律人的救赎》、《哈特的法律实证主义》、《大学城里的公民》、《归根复命》、《正义的思辨与判断的尊严》。 

69、《哲学史讲演录》是黑格尔以自己的哲学总结的哲学史,可以称之为黑格尔版本的《西方哲学史》,是目前最好的哲学史之一。

70、最后黑格尔在与谢林的合作时期接受了谢林的同一哲学,并将其当作自己的哲学的出发点;但他又不满意于谢林把这种同一理解为“绝对无差别的同一”,认为从这种同一性中除了凭借非理性和神秘的解释,是不可能产生出真正的冲动和欲望来的。黑格尔主张一切都要从理性和逻辑概念来理解,绝对的宇宙精神也应当是一种合乎逻辑的理性精神;但同时这种逻辑并不仅仅是通常的形式逻辑,而是客观世界本身内在的精神本质,是宇宙精神把自己能动地发展出来、实现出来的那个生命过程本身的必然规律或节奏。所以绝对同一从开始就是“具体的同一”是包含有差异在自身之内的同正因为如此它才赋有内在的冲力,能够通过自我否定而把自己在一个过程中实现出来。自然领域(“自然哲学”)和人的领域(“先验哲学”)并不只是在包含客观性和主观性的成分方面有不同的“量”(或“因次”)的区别,而应当是整个绝对精神从潜在(自在)到实现(自为)最后达到自我意识的完成(自在自为)的历程,是在质的等级上不断上升的过程。因此“两极化”也好,“正、反、合”的进展也好,都不仅仅是把两个不同的方面组合成一个统一体,而是同一个东西在自己的一贯发展中自我否定、否定之否定的产物,因而是有机生命的成长壮大的过程。这样,黑格尔就克服了谢林的非理性主义而发展出了一种无所不包的辩证理性和辩证逻辑,它同时又是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71、lingnanguannianlun@1com

72、  全书分为“逻辑哲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三部分。

73、(1)KarlRosenkranz:G.W.F.HegelsLeben.Berlin18Nachdruck1977,S.306(罗森克朗茨:《黑格尔传》,1844年柏林,1977年重印,第306页.

74、精神及精神发展的过程,是历史哲学的实在对象。把精神和它的对立物即物质加以比较,便可以理解精神的本性。物质的实质是重量;精神的实质是自由。物质在自己以外,而精神在自身以内具有中心。“精神是自足的存在。”这话如果不清楚,下面的定义或许比较能说明问题:“可是精神是什么呢?它便是“一”,是自身均一的无限,是纯粹的同一性,这同一性其次把自己同自己分离开,作为自己的另一个东西,作为和共相对立的‘向自有’及‘内自有’。”

75、  1817年发表的《哲学全书纲要》是对其全部哲学体系的阐述。

76、黑格尔断言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现实的。但是他讲这话时,他的“现实的”一词并不指经验主义者所要指的意思。他承认,甚至还强调,凡经验主义者所以为的事实,都是不合理的,而且必然都是不合理的;只有把事实作为全体的样相来看,从而改变了它的外表性格,才看出它是合理的。尽管如此,把现实的和合理的同一看待,不可避免地仍旧要造成一些与“凡存在的事物都是正当的”这个信念分不开的自满情绪。

77、有限事物外观上的自立性,在他看来是幻觉;他主张,除全体而外任何东西都不是根本完全实在的。但是他不把全体想象成单纯的实体,而想象成一个我们应该称之为有机体的那类的复合体系,在这点上他与巴门尼德和斯宾诺莎是不同的。看来好像构成为世界的那些貌似分立的东西,并不单纯是一种幻觉;它们或多或少各有一定程度的实在性,因为真正看起来便知道各是全体的一个方面,而它的实在性也就在于这个方面。随着这种看法,当然就不相信时间与空间本身的实在性,因为时间和空间如果认为是完全实在的,必然要有分立性和多重性。所有这一切,最初想必都是在他心里产生的神秘的“洞察”;他的书中提出来的理智精制品一定是后来才有的。

78、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期:哲学与科学和宗教的关系

79、《精神现象学》是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阐述自己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原则的第一部纲领性巨著。全书共八章,分为三大部分,论述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至第五章,论述个体意识;第二部分为第六章,论述群体意识:第三部分包括第七和第八章,论述绝对本质意识。

80、《法哲学原理》       (德)黑格尔      D90/2364

81、1770年8月27日,出生在德国符腾堡公国首府斯图加特一个官吏家庭。

82、黑格尔对法哲学的探讨依然遵循从抽象到具体的顺序,先从抽象法谈起,依次介绍人格与所有权、契约权和不法与诉讼权。

83、1793年─1796年在瑞士伯尔尼一贵族家中担任家庭教师,1797年末─1800年在法兰克福一个贵族家庭里担任家庭教师。

84、1807年出版他的第一部著作《精神现象学》。

85、     译者翻译黑格尔这本书的三个版本,目的之一是试图以这一方式在可能的范围内来表现黑格尔这本书原来的制式,和原来的样子,即在那种不构成语言和文字壁垒的范围内这样尝试。译者知道,就是在这一限定下,如果认真来推敲“原来的样子”这一说法,那也会涉及许多许多问题,所以只能姑且用之,将之限定在作几点说明。第一点是,这一翻译展示出所谓的“哲学全书”原是一整本的书,它出版过三次,不是一次完成的三大本的书。 第二点是,这整一本的书,在每次出版时,都包括三个部分,逻辑学部分,自然哲学部分和精神哲学部分,因此这是一本书的三个部分,而不是三大本的书。第这同一本书的三个版本,互相有同,也有不同,而所谓不同,既有很大的不同,也有很小的不同,直到细腻之极的不同。第译者力求遵循的准则是:同者使同,异者使异。

86、(17)G.W.F.Hegel:EnzyklopädiederphilosophischenWissenschaften1830,FelixMeinerVerlag,Hamburg1969,ZurEinführung,S.XLVIII(黑格尔:《哲学科学全书》1830年版,汉堡菲利克斯.迈纳出版社,1969年。导论,第XLVIII页。

87、所以它又被看作是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而不只是主观内心的妙悟。黑格尔的哲学不是单纯地去感悟,它有一个固定的对象,你可以不断去考察、琢磨它。

88、我们尽管可以不赞成他,但是还是应该仔细读他的书,不但看他错在哪里,而且还要看他说的有没有一些道理。

89、(7)编辑出版友人版这原是同黑格尔家的一项合作项目,友人版编者的那类做法是违反了同黑格尔家的协议的,这使黑格尔夫人很是失望。亚默(ChristophJamme)对友人版编者的批评之一是指向他们违约和越权。

90、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5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哲学

91、(15)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60页。

92、这个作为基础的假定有一个传统逻辑上的根据,传统逻辑假定每个命题都有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按照这种看法,一切事实都是说某物具有某性质。所以可见“关系”不会是实在的,因为关系涉及的不是一件而是•两•件事物。“舅舅”是一个关系,一个人可以当了舅舅而不知道这回事。在这种场合,从经验观点看来,这人没有由于当了舅舅而受到任何影响;如果我们把“质”字理解为撇开他与其他人和物的关系,为描述他本身而必需的某种东西,那么这人毫不具有以前所没有的质。主语、谓语逻辑能够避免这种困难的唯一方法就是讲,这事实不单只是舅舅的性质,也不单只是外甥的性质,而是舅甥所成的全体的性质。因为除“全体”而外一切东西都和外部事物有种种关系,可见关于个别的事物无法谈任何完全真的事,事实上唯有“全体”才是实在的。这点从下述事实可以比较直接地推出来:“甲和乙是两个”不是主语谓语命题,因此基于传统逻辑来说,不会有这种命题。所以世界上不存在两个事物,因此唯独看作统一体的“全体”是实在的。

相关句子

黑格尔哲学的基本观点(75句)

黑格尔哲学的基本观点 1、史诗:是诗歌的儿童时期,它客观地描写自然和历史的奇迹和光荣。 2、黑格尔法兰克福时期(1797-1800)也相当重要。在荷尔德林介绍下,黑格尔终于离开了伯……

哲学故事(33句)

哲学故事 1、可以看得出,这些主题关键词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导孩子去认识自我、思考人生,理解世界。  2、国王很喜欢打猎,可是,有一次在追捕猎物时不小心受伤,弄断了一……

世界顶级哲学家名言(52句)

世界顶级哲学家名言 1、永远不要因承认错误而感到羞耻,因为承认错误也可以解释作你今天更聪敏。马罗 2、人首先是个把自我向着一个未来推进而且知道自已正是这样做的生物。——……

哲学是什么的概括和总结(57句)

哲学是什么的概括和总结 1、首先,“观其德义”与经典诠释的问题,《周易》本为筮占之书,孔子却借其贯通天地人,并立足于人,下学上达,讲出宇宙人生的大道理,这是经典诠释……

哲学是什么意思怎解释(104句)

哲学是什么意思怎解释 1、用林德的话讲,该方程令德维特感到挫败的诡异之处在于:虽然量子论方程和相对论方程中各有一个表示时间流逝的变量(这个部分对于计算天体系统如何演进……

什么人适合学哲学(61句)

什么人适合学哲学 1、当然,中世纪之后的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是人文主义或人的学说全面觉醒的时代,一切都以人为中心了。人更加关注自身,了解自身,人的尊严得以提升,自由得……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72句)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1、马克思是否已经被人遗忘了,或者是变成了一条落水狗大家都可以去看。但是我看在西方在欧洲不是如此,几年前我到欧洲柏林大学,走进柏林……

哲学书籍有哪些(34句)

哲学书籍有哪些 1、这本书以一部悬疑小说的姿态,借由少女苏菲的视角,为我们科普了西方哲学史的大致框架和体系。 2、 南怀瑾:《中国佛教发展史略》、《中国道教发展史略》、……

孔子哲学名言励志的句子(60句)

孔子哲学名言励志的句子 1、海纳百川出自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 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3、解释:我愿……

黑格尔名言警句(85句)

黑格尔名言警句 1、真理就是具备这样的力量,你越是想要攻击它,你的攻击就愈加充实了和证明了它。——伽利略 2、个性像白纸,一经污染,便永不能再如以前的洁白。 3、有时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