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内心光明(56句)
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内心光明
1、每个人都有心,心就是我们前行的方向。这个心就是良知。而良知就藏在心中,就像定盘针那样给我们指示方向。所以,找寻人生的方向和价值,就要找寻自己的良知,而这个良知就在自己的内心。所谓善恶之间,存乎一心!
2、 王阳明心学精髓良知,就是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内心光明)。
3、除非是死灰槁木、耳聋眼瞎之人,虽然听见、看见了。只要心不去跟随它也就行了。
4、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5、所谓的心,并非专指那一团血肉。如果心专指那团血肉,现在有个人死去了,那团血肉仍在,但为什么不能视、听、言、动呢?所谓的真正的心,是那能使你视、听、言、动的“性”,亦即天理。有了这个性,才有了这性的生生不息之理,也就是仁。
6、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
7、道理人人会讲,诸子百家各有用武之地,但不从心上用力,砥砺出不偏不倚、动转得势的强大心灵,即使做同样的事,说同样的话,动作也会走形。毕竟相由心生,情随事迁。 (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内心光明)。
8、相反,如果我们找到自己的“内裤”,找到自己内心明知道不对却还在做的事,去一点点改,去一点点“致良知”,那我们就离圣人近了一步。
9、人生启迪: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10、所以,如果只是从物体的有无来理解这句话,就找错路了。从物的角度,人是人、花是花,王阳明不可能连这道理都不懂。
11、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12、 不去议论别人的是非,在要责备别人的时候,把它当作自己的一大私欲加以克制。
13、 心里有光的人,容得下万物,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缠于物。愿你心里有光。在人生旅途上,一边温暖,一边照亮。
14、(译文)坚持自己的理想就像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15、天地间的大气,本来没有瞬息中断过。但有了一个主宰,就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主宰是一成不变的,人有了这个主宰才产生。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运行一样永无停息,即使日理万机,也经常从容自在,也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有气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
16、 心有光亮,自予光芒。光由心造,命有己造。
17、释文: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在容貌上下太多的功夫,往往就不能照管到内心了。
18、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19、要祛除声色货利的私欲,就要在静坐时把那些好色好名好利的祸根都搜寻出来,然后祛除。
20、佛道之学和圣学只是一张纸的距离,所以不容易辨别,只需要立志于圣学,将来必能看透。
21、古之君子,洞物情之向背而握其机,察阴阳之消长以乘其运,是以动必有成而吉无不利。
22、心即理,是说,每个人,不论是善人,还是恶人,本性其实是是善良的,内心只有天道至理。
23、只要做到用良知去发家致富,那就符合天理,谁说君子不能谈利?
24、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但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25、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26、释文:现在有些人在吃饭时,即使无事,他的心也经常忙乱而不安定,只因他这颗心忙惯了而收摄不住。
27、他强调通过审美体验,去把握那种具有永恒性“至乐”的圣人境界。这种境界与“七情六欲”的感观之乐不同,是一种以 “ 仁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的圣人之乐。
28、“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没有人能替你看顾你的内心,唯此心光明了,世界便一同光明起来。
29、真理就在心中,但必须去事上练,只有去实践了,才能更深刻地体会这一真理。而且,这两者是不可分的,正如知行合一一样。
30、这个打坐的和尚明明不言不视已经三年,王阳明看到了和尚表面不说、不看,心里却终日在说、在看。说和看的,正是绝思绝欲与人的天然良知之间的冲突。
31、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32、源于《静心录之七》。(译文)繁华过眼仅有三更那么短,名利牵人也仅有一根线那么长。
33、 人必须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方才能克除想念私欲的心,能够克除想念私欲的心,才能成就自己。
34、敌人气势正盛,就应该趁他们取得胜利疏于防备时向他们进攻,怎么能在这个关键时刻后退呢?
35、人生启迪:是非善恶,只在一念;澄然本心,本是不动。一切功名利禄、悲欢离合都不过是过眼烟云,得而失之、失而复得等状况都是经常发生的。能看到这一层,就能把那些缭乱自心的东西,看淡些。
36、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7、名与实相对。务实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轻一分。若全是务实的心,就没有一丝求名之心。如果务实的心犹如饥而求食、渴而求饮,哪来好名的功夫?
38、心一也,未杂于人谓之道心,杂以人伪谓之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程子谓“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
39、志不树立,天下就没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没有哪个不是靠志气才能学成的。
40、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41、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42、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43、王阳明的心学一直在强调人们要时时反省自身,正视自己的不足和过错,不要一味责怪他人。如果只是一味地责怪别人,只看见别人的过失,那就无法看到自己的不足,久而久之,只能是陋习缠身,惹人厌烦。
44、强者和弱者的唯一区别在于,信念够不够坚定。如果交战双方都是强者,那就看谁的信念更坚定。
45、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46、人生启迪:在现代,家庭观念正在日渐淡漠,孝的精神也逐渐丧失。我们不应该只用一些时髦的理论“武装”自己,仿佛自己不食人间烟火似的,完全没有传统文化中那种踏实、厚重的责任感,其实只是自己的眼睛为花花世界所迷。亲情就是亲情,是人生最珍贵的东西,也是只有放在心里才能越捂越热的东西,一切使之淡漠的理由,都注定会得不偿失。
47、人生启迪:世间的事,纷至沓来,只有做到不动心,才能得到真正超然物外的洒脱。在生活中,同样多的事情,有人焦头烂额,有人却泰然处之,就是因为生活的智者懂得在忙碌的生活之外,存一颗闲静淡泊的心,寄寓灵魂,即使因忙碌而身体劳累,仍然能够洒脱自在。
48、致良知,就是讲虽然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符合天道至理,但人受了欲望影响,迷糊了本性,使人的内心偏离了天道,人要记住自己给自己的内心纠偏,给自己的良心洗澡,向内求,问自己良心天性是否还在。
49、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50、 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
51、从王阳明的诗中,我们既可以感知他的理想抱负,追寻他的心路历程,体悟他的经道心学;还可以看到他对社会底层民众的同情与忧心,对社稷国家的负责与忠心,对门生友人的情谊与关爱;更可以感受他光明俊伟的人格,坦荡磊落的胸怀,追求真理的情操和心系天下的情怀。
52、这个特别容易被经过中学政治课教育的我们,放在粗糙的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框架下批判。记得在高中政治考卷里面,就曾经出过相关的题考问王阳明为啥是个唯心主义,用的是那个很著名的典故:
53、自三皇以降,先秦诸子,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所有大大小小的命题最终都在这三字上归宗。三字一出,洞见全体,既包含了本体又包含了功夫,任凭你考三王、叩天地、质鬼神、俟后圣,无有如此简易精一者,致良知之教也。
54、人世间所有父母希望的其实是儿女平安,锦衣玉食并不重要。那么,将心比心,我们希望的其实也是父母平安,心平安,身平安。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是你的身心要平安,否则,这都是空谈。
55、 心里的光,不是神偷偷赐下的礼物,而是一种智慧的修炼,一种本真的保持。
- 上一篇: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读后感(53句)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