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精髓60句(54句)
阳明心学精髓60句
1、在多年的军事生涯中,王阳明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作为心学大师的角色。只要稍有空闲,他就会和跟随他的弟子讨论心学。他给弟子们上课,要他们静坐去除人欲,同时又让弟子去“事上练”,告诉他们只有经历多了,才能不断反思、修炼,达到山崩不改色、地摇不动心,宁静于内外的境界,才能达到致胜决断、知行合一的境界。
2、人必须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方才能克除想念私欲的心,能够克除想念私欲的心,才能成就自己。
3、知行合就如言行一致,言行一致是说要遵守承诺,不得说一套做一套,搞阳奉阴违。知行合一是说人的行为要符合天道至理,不得违背天意,个人利益必须自觉让位于国家、集体的整体利益。
4、“只要常把本心存养,便是学。从前和将来的事,想它有什么用呢?只是失落本心罢了。”(阳明心学精髓60句)。
5、(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能真正站得住脚;才能做到于静中能安定,在动中也能安定。
6、王阳明马上解释说:“天生万物和花园里有花又有草一样。哪里有善恶之别?你想赏花,花就是善的,草就是恶的。可如有一天,你要在门前搞个草坪,草又是善的,草坪里的花就肯定被你当成恶的了。
7、重要的不是事本身的大小,而是以怎样的态度面对,以怎样的态度修行。
8、事情来了,只是尽我的良知去应对,这就是所说的“忠恕违道不远”。处理事情有时出现好或不好的情况,并伴有困顿失序的毛病,这都是被毁誉得失之心所困扰,不能切实地致事物的良知。若能切实地致他的良知,然后就能看到,平常所认为的善不一定就是善,所认为的不善(其实是善)的那个念头,却恐怕正是因为毁誉得失之心所致,而摧残其良知的东西。
9、知行合“知”是“良知”,也就是内心,“行”是“实践”,“知”与“行”是一体的。
10、 真正的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良知!良知告诉你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那就去做,不必顾虑、不必计较。
11、先生接着说:“立志用功,宛若种树。开始生根发芽,没有树干;有了树干,没有枝节;有了枝节,然后有树叶;有了树叶,然后有花果。刚种植时,只顾栽培浇灌,不要想枝,不要想叶,不要想花,不要想果。空想有何益?只要不忘记栽培浇溉的功夫,何愁没有枝叶和花果?”
12、良知是个直性子,对于不公,它给出的答案就是:马上反抗。
13、只有在平时有克制的能力,在自己的良知上用全功,把自己锻造成一个泰山压顶色不变,麋鹿在眼前而目不转的人,才能不动心。
14、黄奇帆:人生和事业就是一场不断的重组...(附新书推荐《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的问题与对策》)
15、静并非不动,动也并非不静。戒慎恐惧就是念头,为何要区分动和静?
16、知行合“知”是“良知”,也就是内心,“行”是“实践”,“知”与“行”是一体的。
17、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得此心不动。如果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
18、先生说:“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仅仅这些就是修行。世上的普通人会觉得玄理更加深奥了,说给他们听也完全不相信,他们偏要从自身之外的世界去寻求仙道。
19、――――――――――――――――――――――――――
20、经常致良知,时时致良知,将良知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就能真正做到与良知融为一体,随心所欲不逾矩,就能将良知转化自己的无意识的行动。
21、真正的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良知!良知告诉你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那就去做,不必顾虑、不必计较。
22、人世间所有父母希望的其实是儿女平安,锦衣玉食并不重要。那么,将心比心,我们希望的其实也是父母平安,心平安,身平安。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是你的身心要平安,否则,这都是空谈。
23、理并非不看不听不想,而是居于良知去看去听去想。
24、国学微讲堂|王世襄明式家具的“十六品八病二十四美”,明式家具还有“六大讲究”,感受中式之美...(附:中式家具入门知识)
25、耳朵不能听是非,省了多少闲是非;口不能说是非,又省了多少闲是非;心知道是非就够了。
26、下面,颜小二将简单和各位介绍一下王阳明心学的部分精髓理论“心外无物”、“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然后再向各位简单叙述一下阳明心学的这些精髓给我们带来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即“许多时候,为难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希望可以给各位带来一些帮助和启发。王阳明心学精髓之一“心外无物”之万物的意义由心而起说到王阳明心学精髓,大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知行合一”,但是,想要更为深刻地体会“知行合一”的内涵,颜小二还是建议各位先对“心外无物,心即理”以及“致良知”有一个初步了解,再去品味“知行合一”,收获会更大一些。
27、王阳明年轻时痴迷于佛教,吸取了许多禅宗的思想,但等到他心学大成后,却对佛学大加批判,认为只在心上做,终是无用。
28、王阳明早年是程朱理学的忠实信徒,不仅笃信格物穷理之说,而且身体力行,但是徒然耗费多年的精力和光阴,始终一无所获,最后差点退失了学为圣贤的道心(阳明格竹的故事)。
29、薛侃说:“如此说来,善恶全然与物无关了。”
30、《阳明先生年谱》载王阳明语:『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我开始学书法时,临摹古帖,只能学到字形。后来我举起毛笔不再轻易落纸,而是静心专注,在心上摹写字形,感悟其内在和整体的气韵,久了才学到书法的法则和真意。
31、从《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中摘取了60句王阳明心学精髓,只要读懂这60就了解了庞杂难懂的心学体系,就读懂了王阳明这个人。
32、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先生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3、曰:“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若靠那宁静,不惟渐有喜静厌动之弊,中间许多病痛,只有潜伏在,终不能绝去,遇事依旧滋长。以循理为主,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未必能循理。”
34、 敌人气势正盛,就应该趁他们取得胜利疏于防备时向他们进攻,怎么能在这个关键时刻后退呢?
35、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徐樾拜谢而去。
36、 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37、(解读)我们自己以为懂得了一个很好的道理,但却未能付诸行动。王阳明认为,原因只有一个,你只是知道了这个道理,却并未真正用“心”去体悟它。知是行的开端,行则为知的完成,二者互为始末。一件事情,只有自己亲身经历后,才能体悟其中顺、逆的切实情境。
38、只有在平时有克制的能力,在自己的良知上用全功,把自己锻造成一个泰山压顶色不变,麋鹿在眼前而目不转的人,才能不动心。
39、仕途的不顺并没有对王阳明产生太大的影响,反而让王阳明磨炼了心智,他曾对学生们说:
40、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地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
41、“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42、要祛除声色货利的私欲,就要在静坐时把那些好色好名好利的祸根都搜寻出来,然后祛除。
43、不去议论别人的是非,在要责备别人的时候,把它当作自己的一大私欲加以克制。
44、名与实相对。务实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轻一分。若全是务实的心,就没有一丝求名的心。如果务实的心犹如饥而求食,渴而求饮,还哪里有时间和精力好名?
45、1496年,王阳明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于是都来安慰他。
46、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47、 顺其自然地做下去,那些让你寝食难安的问题,其实都不是问题。
48、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的儿子。
49、道之全体,圣人亦难以语人,须是学者自修自悟。
50、站在今天新的历史方位上,传承发扬阳明心学,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51、人生中会遇到很多的艰难困苦,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能体现人的心性修养。寻常人往往慌乱悲戚,唯有修养深厚者能做到泰然处之。文天祥说:时穷节乃现。
52、王阳明欣然同意。席书临行前问道:“您讲课的主题是什么?”
53、(译文)圣人也是通过学习才了解道理的,众人也是天生就具备了解道理的本能。
- 上一篇:心酸憋屈的句子(59句)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