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阳心学(71句)

2023-10-21 10:54:44 阅读:

王明阳心学

1、王阳明的哲学主体是“心本体论”,也就是说,你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你脑子里的全部,就构成了你的全部世界。

2、大意:现在有些人在吃饭时,即使无事,他的心也经常忙乱而不安定,只因他这颗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3、不要为了假的修行而蹉跎生命。人的一生,要持续不断,努力克服心中的私欲、贪念,要在实践中保持内心的良知。

4、人生最本质的事情就是做人,做人就是成就自己的人格。

5、大意:一个人在忿怒时,较容易感情用事,有时会怒得过分,就失去廓然大公的本体了。因此,有所忿怒,心就不能中正。

6、“大道至简”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将一件复杂的事情化为简单,那是需要智慧的。将繁杂的事情回归到简单,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决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欢大道至简,因此,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可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要简简单单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用智慧化难为简。

7、这样,你便不会为那些真正需要你完成的义务而感到痛苦。

8、能够让我们应对变化的,从根本上说,并不是找一个稳定的公司、职业、技能,这些都靠不住,甚至房地产也靠不住。靠得住的,只有你自己的德性、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心理承受力等等,这些才是真正属于你的,能够确保你在险恶的尘世平安生活的根基。

9、所以一切都是你心的问题,你以为你是被辜负,其实不过是你的私心私欲没被满足、顺从和将就罢了。所以,摆正心态是第一步。(王明阳心学)。

10、无论学识如何、地位如何,自始至终,所有的取舍抉择都源于自己的内心。

11、说到“做人”,不能不提中国明代思想家王阳明。他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知行合一”对后世影响巨大。

12、在这种状态里,呈现在他心中的心理图像,必然是积极向上的,既有对人生的美好追求,也有对事业的热切期待。

13、阳明心学与陈湛心学的渊源关系,学界一直有明确的说法。朱维铮先生说,“陈献章,是王阳明学说的真正教父”;“广东,是王学的策源地”。

14、人生在世,总有毁誉傍身。众口难调,若是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岂非寸步难行?

15、这就好比种树,这几年中国很多创业者的玩法是,先花钱搞一个很大的树的架子,在上面弄了很多绿叶,很多挂件,看上去很茂密很好看,但是大树没有根部,自己不会生长,所以,用不了多久,就完全枯萎了。

16、你跟他们探讨下去,不但说服不了对方,他们还会不断愤怒失态。你如果跟着呛,他们就会变本加厉。看来王阳明也是遇到过这样的人。所以碰着了,趁早闭嘴吧。

17、纵观王阳明的一生,虽然无数坎坷,历经磨难,但令人惊奇的是,每当面临危机的关键时刻,总有贵人出现,机遇也总在那看似无望的时候到来。

18、一到下雨或有霜露的时节,牢房里就四处漏水,地上被冲出道道沟沟坎坎。

19、但很多人的困境在于,把所有的目标和精力都聚焦在一些自己无法把控的事情上,比如做官、发财,他们穷尽力气去追逐,却忘掉了自己唯一可以把控的事情,其实是做人。

20、王阳明曾对弟子说:“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他强调以高度自信的姿态屹立于世间。良知人人都有,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怎样做,最可靠的还是听从自己的内心。

21、所以要考虑人性的弱点,对此王阳明和曾国藩都主张:咬牙做去!

22、心灵只有如此,才能在处理各种事务时悠游自如,从容不迫,应变无穷。

23、尽管如此,王阳明在压抑自我、反省己过之后,坚信自己的学说正确、明澈——“在今只信良知真是真非处,更无掩藏回护,做得‘狂者’。使天下尽说我行不掩言,吾亦只依良知行。”

24、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我们尤其需要这种“心如明镜”的状态,才能生活得更轻松快乐一点。

25、换句话说,阳明心学“心外无物”、“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是将人自我修养拔高到了“人之本性”的高度,这里的“知”,是生来就有的“良知良能”,而“行”,不仅要求的是具体行为,更囊括了指导“行为”的“念头”。某种程度上说,王阳明的这种观点,也有批判“心口不一”、“口是心非”、“伪善”等行为的意味。启发:为难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从阳明心学汲取能启发当代人为人处世的智慧,颜小二想说,我们能从王阳明“心外无物”及“知行合一”中了解到,“山花”之所以是“山花”,是我们的“心”赋予了其意义。推而广之,他人的中伤、埋怨,甚至是侮辱,之所以可以对我们造成伤害,在于我们“赋予”了外部世界相关人和事的“伤害”意义。

26、在最重要的著作《传习录》中,阳明把“心”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他直截了当地说:“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者,心即是天,言心则天地万物斯举矣。”又进一步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这就是说,万物都是由人心派生出来的东西,只有用心去关照时它们才会真正存在。这样,“心学”就完成了对理学“天理至上”的颠覆。

27、成为圣贤,作为王阳明唯一的人生目标和终身追求的理念,不仅是心学的起点,也奠定了他一生的基础。

28、王阳明:当你有了人生的目标时,无论你走在哪里,哪里都是路

29、大意: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在容貌上下太多的功夫,往往就不能照管到内心了。

30、第一:人是什么(这里的人是广义的人格,比如健康、力量、气质、道德、理智、教养等);

31、人须是知学。讲求只是涵养,不讲求只是涵养之志不切。

32、感悟:耽误人的其实不是诋毁,而是看不到自己的一颗心狭隘戾气,不够宽容和涵养,又把精力放了太多在诋毁上,那么就既在加剧心中恶疾,又没有时间精力去改善这种状况。

33、感悟:朋友犯了错误或者遇到难处,本就心里懊恼痛苦,规劝其实没什么用处,指责更是雪上加霜,无疑是在伤害朋友、毁灭友情。只有开导和鼓励,才是最有情有义的做法,才对朋友真的有用。所谓患难见真情,王阳明告诉我们的是基于人性和情义的交友之道。

34、关于心外无物,这里就要引用王阳明的一段比较著名的经历了。

35、王阳明说,人为了生存,难免要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东西,诸如金钱、名利、地位。不过,有的人是在“良知”的指导下追寻这些,有的人却只是一门心思地追求外物。如果我们的内心永远盯着那些外物,必然会累得死去活来。

36、可能大家在现实生活中看到过很多这样的例子:

37、俗人眼中,修行应是找个深山老林,最好是有古庙静寺,静坐,练练瑜伽,读读佛经,深呼吸,或是朝拜宗教圣地,比如去海拔5000多米的西藏佛教神山冈仁波齐,冒着生命危险转上几圈。

38、原句: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39、感悟:如今是个看脸的世界,注重的是颜值,整容更是遍地横行。这些人,真该看看王阳明这句话。好在还有一句“主要看气质”,倒还合乎阳明心学的宗旨。

40、婚姻也是如此,最近关于离婚冷静期的话题沸沸扬扬。

41、通俗来说,王阳明这是在点出,如果你看向花时,看到了满树灿烂的山花,这“山花”便是你的“心”赋予的意义,如果你的“心”没有给客观世界的别人的眼里的“花”赋予“花”的意义,那么别人眼里的“花开花落”在你看来,毫无意义。

42、王阳明大约在12岁的少年时代,就确立了“读书做圣贤”的志向,这个志向一下子把王阳明和同时代人拉开了距离。

43、日本英雄西乡隆盛曾说:“修心炼胆,全从阳明学而来。”

44、相比古人,生活在今天的人要忙得多。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都时刻得不到休息。以至于许多人都迷失了自己,丧失了自我。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现代人无时无刻不处于一种焦虑、急躁、浮泛、灼热的状态之中,哪怕是有了闲暇时间,也要么不知道如何有效地支配,要么处于心绪烦乱、无所适从之中,所谓的空虚、无聊。

45、心体本空就像圣人和天地一般无有思虑和欲望,当人有了善恶之分的时候,说明人的主观意识有了活动,也就是所谓的意动(意识活动,也就是凡人的状态)。

46、感悟:肤浅浮躁的心,总是会本能地往舒服上跑。越是贪恋舒服,就越不会成长、成熟,甚至还会更加肤浅浮躁。所以要扭转这种状况,就要逆着自己的性子来,越不想做什么,就越要耐着性子去做。这正是对自己心性的磨砺。

47、体悟本心,而不是在古书中搜寻,不但浪费精力,还白白丢了清明的本心。

48、如果你实在贪恋这五斗米的俸禄,就应该高高兴兴地去上任,为什么要这么不开心呢?

49、至于求仙问道、炼丹吃药,都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修心行善,才是最好的养生之道。

50、大意:你如果是以厌弃外物的心去静中寻求,相反只会养成骄横怠惰的恶习。你若不厌弃外物,再到静处去涵养,这样就是可以了。

51、他被元军俘虏后,经受了三年非人的关押生活,始终刚毅不屈,并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正气歌》。

52、正因为王阳明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一份愉悦、快乐的心情,被贬谪到龙场那个环境十分恶劣的地方时,跟随他来的仆人都病倒了,唯独他一个人无事,这正证明了拥有好心情的重要性。

53、一切的伟人和成功的人,都是对自己够狠的人。

54、感悟:王阳明口中的“良知”,等同于“本心”。本心人人都有,王阳明则告诉了我们为什么多数人不能保持和守住本心,那便是因为物欲的蒙蔽。

55、人间难得是平常,做好平常的小事,饿了吃饭、困了睡觉,专注当下,不胡思乱想,就是修行。

56、他大部分的注意力和生命能量都集中在这些负面想法上,自然就把与之相应的东西吸引过来。

57、原句: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58、♬点上方绿标可收听洞见主播Jessie朗读音频

59、也就是说“山间花开花落”之所以能被我们看到,是因为我们看到的那一刻就赋予了这个现象“这层意义”。再直接一点来说,即“万物的意义,由心而起”,也就是所谓的“心无外物,心即理”的通俗解读之一。因“心外无物”,所以“致良知”的表现是“知行合一”儒家孟子提出“人性善”,提出人天生拥有良知良能,但是因为人后天生活中会面对各类欲望的诱惑,导致生来就有的“良知良能”被蒙蔽,这种时候,我们就需要“吾日三省吾身”,即在反省中不断剔除蒙蔽,回归“本心”。当我们的本心不被蒙蔽时,我们就能达到所谓“致良知”境界。这个时候,人就能做到所谓的“知行合一”。

60、似乎高高在上,似乎遥不可及。王阳明则告诉我们,一切的秘密也不过是三个字:心不动。心不动的秘密也不过是一句话:收回向外追逐的目光,重新发现内心的良知,并依之而行。

61、那么久而久之,自然就把自己耽误了。人心不正,则事事不正,处处都会耽误自己。其中的值与不值,一目了然。

62、正德四年秋七月初三日,有一个从京师来的小官,带着一个儿子和一个仆人,从龙场路过去上任,阴雨天黑,投宿于一苗民家。

63、在这种状态下,必然会在那里患得患失,杂念丛生,而不能进入全神贯注的高效状态。表面上他很努力,其实根本无法做到真正的投入,效率很低,当然就不会有好的成绩和效果。

64、人心中也有这样一个月亮,只要心中之月光明圆满,不被欲望遮蔽,任它花开花落,任它阴晴圆缺,心中自有无限光明、圆满与富足。

65、王阳明提出过三个原则:你应该有一个高于世俗的人生目标;你应该为你唯一的人生目标找到动力;你应该把任何事情当做你唯一目标的实现手段。

66、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不是性格决定行为,而是行为决定性格。并不是因为你是摩羯座,有了一个固定的性格来决定你的行为,恰恰相反,是你的行为在决定你的性格。

67、这句话道出了人之所以活得累的根本原因——精神的内耗。

68、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及时对自己的身心状态进行调整。

69、他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70、精于心,简于形。拷问灵魂这是人的终极问题,简不仅是一种至美,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看透了不说透,高境界;朦胧地看,心透;透非透、知未知,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彻;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彻后的不透彻,明白后的不明白,难得糊涂是真境界。

相关句子

王阳明心学精髓句子(75句)

王阳明心学精髓句子 1、中央党校教授刘余莉:落实中央精神,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 2、知行合“知”是“良知”,也就是内心,“行”是“实践”,“知”与“行”是一体的。(王……

阳明心学精髓60句(54句)

阳明心学精髓60句 1、在多年的军事生涯中,王阳明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作为心学大师的角色。只要稍有空闲,他就会和跟随他的弟子讨论心学。他给弟子们上课,要他们静坐去除人欲,同……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是什么(74句)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是什么 1、狗熊说:吃你是为了生存,然后朱熹应该感觉有道理,就得把自己喂狗熊,这简直就是扯淡。 2、这个词被用的有点滥,通常大家容易理解成“纸上得来终觉……

王阳明简介心学(34句)

王阳明简介心学 1、       王阳明是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作为“孔孟朱王”四圣之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型人才。 2、第二大联系是它们的转换关系:……

王阳明心学全书免费阅读(92句)

王阳明心学全书免费阅读 1、王阳明的射击水平出神入化,震骇全场,皇帝朱厚照派来的三名大将张忠、许泰、江彬均找不出王阳明的破绽,也找不到其与宁王勾结的证据。于是朱厚照……

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内心光明(56句)

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内心光明 1、每个人都有心,心就是我们前行的方向。这个心就是良知。而良知就藏在心中,就像定盘针那样给我们指示方向。所以,找寻人生的方向和价值,就要找……

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读后感(53句)

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读后感 1、天理固然在心中,但如果一个意志力不坚定的人,生活在一个肮脏的环境里,天理就很难显现。 2、年轻时候的王阳明志向高远,爱好广泛,是一个天赋卓……

王阳明心学视频(25句)

王阳明心学视频 1、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

心学太可怕了(62句)

心学太可怕了 1、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2、第知行工夫中“行”的根本目的,是要彻底克服那“不善的念……

王阳明心学读后感(80句)

王阳明心学读后感 1、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2、说了这么多,可能被饶了。其实就是去除脑海中的噪音,观察到自己真实的想法,通过行动……